客观看待哲人精英的主张和文化思想


 

近日,研读总理工作报告中关于“文化”的阐述,并对照近几年来自己在文化方面的一些学术主张和观点,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作了点滴回顾和反思。

再思考后感触颇深:知识是在学习使用中获取其精髓营养,又是在实践探索中获得其科学解释。世上只有科学的知识,而不存在绝对的真理。对事物的主张和知识的认识,没有静止不动的、永恒不变的真理,“动”才是科学的规律,“静”却是愚昧的坟墓。对于真理的追求和对事物规律的把握,就是在“动与静的交替中”而获取。

历史的发展经验说明,历史从来不会去崇尚愚昧、麻木和教条,也从来不会栖息在陈旧思维逻辑中,去谈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在历史面前,唯有正视过去、反思今天,方能启迪意识,获得思想,绘出民族未来发展蓝图;在改革面前,唯有解放思想、转变意识,方能创新思维,获取理论,找到民族复兴之路;在发展面前,唯有与时俱进、科学发展,方能升华心智,获得真谛,打开人类幸福之门

艾君主张倡导构建起“中华新时代文化思想体系”。而其精神内涵就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而这一文化特点就是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美德,兼容了适合国情的、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外来文明,汲取了在改革开放后所出现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进步文化。也就是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起中华时代文化的精神内涵。

 

在动态发展中获得真知 只有科学知识却无绝对真理

客观看待哲人精英的主张和文化思想

对新时代文化思想及学术主张的认识和思考

艾君/文

 

近日,研读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文化”的阐述,感受颇深。联想到,近年来,艾君在解剖、分析以及研究“贺岁文化”、“春晚”、“草根文化”、“农民工”、“山寨文化以及产品”、“文化热现象”、“铁人精神”、“劳模精神”、“企业文化”、“球霸现象”等文化内涵以及文化现象中的一些个人学术主张和观点,对照报告,重新分析审视感悟颇多。

对待知识和学问的再思考后让艾君感悟到:知识是在学习使用中获取其精髓营养,又是在实践探索中获得其科学解释。探寻问题、解决问题往往永远是人类追求进步与文明的本性。然而,在面对人类的真与假、美与丑、邪与正、愚昧与文明、落后与进步等等问题上,只能在比较中去鉴别,在实践中去认识检验。人的意识思维、道德理念、价值取向、知识能力等总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这些差异就带来了对获得真假知识的鉴别标准和判断结果的差异性,难以统一,所以只有在实践使用中去检验以求真谛,这也是唯物辩证的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是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比较之观点。在追求学术、学问上,应该客观看待哲人、精英等在文化上的所有主张。也就是艾君向来倡导的:对一些文化现象、学术理论、思想意识的认识、探讨和界定要本着“科不科学,是否有误;合不合时,是否扬弃;感悟有之,是否存在;站在高出,是否望远”这“四项原则” ,以此为标准和方法进行衡量、判断、探讨和注释。

学习总理报告,重新审视自己在文化方面的一些主张和观点,以求获取对“知识”、“学问”在时代发展中的规律性、科学性的新认识。正好,昨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向楠找艾君说,他们针对“草根现象”做了4000人的网络调查,想就“草根现象”相关问题采访艾君。与年轻人沟通学问、知识是种开心的事。向楠是位很有思想青年,所提问题很有现实性和针对性,都是现今社会尤其是青年人极为关注的问题。尽管艾君对“草根现象”问题有些研究,一些观点也曾经得到了社会认可,但面对着年轻人提出类似“‘草根’一词流行背后的原因”“‘草根’流行所反映公众心态”等社会问题,艾君有所感触。

文化是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谈问题、做学问应该以发展的观点、与时俱进的思维,客观看待一些固有学说的科学性,去获得最新的感悟和解释。在对待“草根”一词舶来品问题上,艾君已否定自己曾有过的固有认识而有了新主张:单纯讲“草根”一词是19世纪产生于美国,并于20世纪80年代由海外传入中国的说法应该存在误区,也是不严谨、不科学,它与“白领”、“蓝领”等词的传入完全不一样。艾君认为,严格意义上“草根”一词的科学理解应该是,“草根”一词是我国固有的汉语名词也曾赋予其许多特定的文化内涵。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其一些特指“政府决策者精英层相对的弱势阶层”等社会内涵从海外传入中国后,在网络中开传播和使用,引起社会普通民众的极大兴趣,开始流行,逐渐成为我们传统意义的“普通百姓”、“社会民众”、“工人、农民、无业者”等词的代名词。由于受外来文化影响,“草根”一词在中国的发展已经被赋予了更广泛的社会内涵,寓意指民间的、社会的、群众的、底层的、弱势的阶层或群体。所以,“草根”一词是“国产品”,但今天成为中西合璧的产物了。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群体对语言掌握的随意性以及人们对问题认识的肤浅性,让“草根”等词语在民间的运用更加趋于生活化、娱乐化。

对“草根”等许多问题的再思考后,感触颇深。艾君认为,知识是在学习使用中获取其精髓营养,又是在实践探索中获得其科学解释。世上只有科学的知识,而不存在绝对的真理。对事物的主张和知识的认识,没有静止不动的、永恒不变的真理,“动”才是科学的规律,“静”却是愚昧的坟墓。对于真理的追求和对事物规律的把握,就是在“动与静的交替中”而获取。

 

莫把“草根文化”边缘化也别把精英思想“神圣化”

 

“草根阶层”为生活在最底层的普通百姓,或者出身贫寒,没有地位等等。他们没有花香。没有树高,只是一棵无人知道小草的根,有时还不如叶子风光。你好比说,新浪有个草根名博,就是在专指没有显赫社会地位或身份的普通百姓种的佼佼者。

艾君说过,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文化热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思维和理论达到社会广泛认可,让百姓自动自愿参与其中的社会现象。一种文化热的产生总会是伴随着一种社会现象的出现,所以,草根文化这种出自民间、来自百姓、扎根在社会的文化现象,自然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出自民间,长于民间,没有经过主流意识的疏导和规范,没有经过文化精英的加工改造,充满着乡土气息,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共识,带有原生态文化的特点

在艾君看来,一个时代的主流文化往往会带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社会民众的认同性,社会发展的方向性,时代赋予的先进性,健康向上的教育性,价值取向的文明性

只有具备了以上几个特点的任何文化形式,无论你是来自下里巴人“草根文化”,还是来自文人墨客“精英文化”,都可能成为一个时代的主流文化。所以艾君认为,时代的主流文化应该是代表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发展方向,受到民众广泛公认,具有教育人、启迪人、鞭策人,主宰并传承着社会文明的文化形态。无论是主流文化,还是“精英文化”,只有来于民间,上升到主流,再回到民间去深深吸取营养,在大众文化鲜活的土壤之中,再丰富补充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营养,才能成为文化融合、文明传承的中坚力量,才会成为打动人、感染人、教育人的文明使者。没有丰富多彩的民间百姓文化,也不可能诞生或者丰富补充真正意义上的主流文化。因此,“草根文化”的流行,不仅不是刻意与主流文化间保持距离,而是正在丰富和补充主流文化存在的不足。

我们在对待任何学问、知识、社会现象等问题,艾君主张不要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也不要走入以大家公认或多数人的意见为标准,更不要陷进以“有用”或以“上帝”为判断标准的泥坑。艾君常会为那些以“古人名言”或者“精英理论”等当绝对真理来做学问并还自为豪人的行为嗤之以鼻。

许多哲人、精英往往都有个共同点,自诩代表真理,被追星的社会给“神圣化”。然而深思后会发现,他们彼此之间往往会毫无共同之处,在理念和观点上往往针锋相对。在生活里,他们写文章、做学问、办事情不少也许都会标榜自己为“真”;在探寻问题、解决问题上也往往认为自己永远是人类追求进步文明、追求认识解决问题的“神”。

探寻问题、解决问题往往永远是人类追求进步文明的本性,然而,在面对人类的真与假、美与丑、邪与正、愚昧与文明、落后与进步等等问题上,只能在比较中去鉴别,在实践中去认识检验。人的意识思维、道德理念、价值取向、知识能力等总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这些差异就带来了对获得真假知识的鉴别标准和判断结果的差异性,难以统一,所以只有在实践使用中去检验以求真谛,这也是唯物辩证的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是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比较之观点。在人的主观认识范围内不可能找到真理的标准,人很难用用主观标准检验主观认识。客观事物本身也不可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去认识世界、知道世界、改造世界以总结获取规律,再到实践中去证明了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我们如果把一些哲人、精英主观自生的个人主张的东西神圣化,甚至作为真理来推广、来学习、来使用,那自然就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今天的社会,有的人蹲在一个“大庙”里作了一辈子学问,头戴无数因庙大而被社会戴上的无数光环,可谓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可回头看看,自己的东西和观点好像不多,不是舶来品就是拿来的,不是演绎品就是旧观新解,越看越像“盗”像“江洋大盗”,越看越像“虫”像“跟屁虫”。“江洋大盗”名声大却很隐蔽,在江湖不易被发现是盗;“跟屁虫”不是虫,可总脱不掉别人的影子,在别人观点下忽悠生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家花了血本发展教育,可以说培养了一大批专家、学者,建立了无数院校、研究机构,出了不少新成果,为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可回望反思又不得不担忧:社科领域呢?写手、“跟屁虫”、“江洋大盗”太多了,更多的缺少独立学说和个人主张,像曾经火爆的公共关系、ci、广告、产权、股份制、连锁、产业化等理论,几乎全是拿来的舶来品,许多“大学问家”围绕着这些当了一辈子很滋润的名专家、名教授,而自己独特的引起社会共鸣的新学说、新理论、新主张等几乎找不到。也有人更有意思,有的专家“搬来古人的东西”本是历史研究的普通范畴内的事情,却又被冠以“国学家”,四处讲课。还好,有几个类似“山寨文化”的中国独创的在社会、在世界引起轰动的新理论,却还是民间创立。在社科领域,缺少学问性、思想性、学术主张性、创新思维性,已经成为通病。

 

要成文化强国必须主张学术创新

 

当今的中国,受市场经济中洗礼,“金钱第一位”的社会价值观的萌生,国人似乎普遍陷入了一种思维意识的教条、道德行为的徘徊、人生价值的彷徨之中,道德观失标、价值观偏向、人生观易位。理论指导实践啊!一个泱泱文化大国、文明古国,一旦在理论学术上没有了新建树,在世界新文化领域没有了学说主张,完全靠搬来西方的、古代的为一辈子的学问,那就只能守在过去的辉煌中自慰,躺在西方人的理念中自乐,要延续和构建现代文化大国就会举步维艰。

中华民族历史上在社科领域本是出学问家、理论家、思想家的摇篮,类似“诸子百家”等各种学说、流派、体系汇织成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化。而今写手多了、“愤青”流行、“跟屁虫”“江洋大盗”盛名,很多没有自己的理论、学说、思想和主张,不能不说是种眼下文化理论领域的遗憾。许多人顶着大帽子,学问上不求精,像是在谋私;许多人学问上没创新,像是在务虚;许多人学问上不建树,像是患有麻木症。这是社会上存在的一种浮躁、麻木、唯利的心理态势在学术理论界的反映,是社会潜在的一种意识病毒在学术理论界的反映,是社会上潜在着一种道德失标在学术理论界的反映。

苦难中挣扎走过来的中华民族而今伴着历史的脚步走进了21世纪,当时代的车轮进入新世纪的今天,中国在和平中毅然崛起,经济在探索中飞速发展,然而,在面对着我们曾经有过的古代文明与今日世界普世文明,似乎我们年轻的一代、年长的一代之间的心灵产生了深深的沟壑。对新旧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的标准,以及对民族前途、国家走向、人类进步的认识,或许正在面临着和思维的徘徊和彷徨;在面对着我们自以为豪的传统思想与21世纪的新思维新思想,似乎我们年轻的一代、年长的一代之间的心灵在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对民族、国家、社会、人类的责任感,以及对觉醒后的民族、发展中的国家、和平中的社会的解读,认识不足,或许正在面临着意识的辩论和抉择。

历史的发展经验说明,历史从来不会去崇尚愚昧、麻木和教条,也从来不会栖息在陈旧思维逻辑中,去谈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在对待历史的经验和教训问题上,在对待历史的学说和历史的文化问题上,任何名人的、先人的观点、思想和理论体系,尽管我们都可参考,但不能迷信、不能被左右和束缚了自己的意识和思维。在我们的民族发展历程中,艾君认为,那些在四分五裂战乱中诞生的学说和思想,其主要价值或许只能成为唤醒民族的沉睡和奋起的武器;而那些在和平岁月发展中积淀下来的管理理念和文化,或许会成为和平年代人类追求新文明发展和民族振兴大业可以借鉴的遗产。

尽管时代的车轮进入了21世纪,可是,人类发展史上曾有一些已被实践检验过的封建愚昧的知识或腐朽的学说、思想却在追求新文明的和平年代被那些无所事事却被冠以“国学”者以“保护传统”为名从历史的垃圾场里重新捡起来又被新时代“恋旧者”、“复古邦”所崇尚、所褒扬,似乎欲继续愚昧、玩弄、腐蚀已经觉醒奋起的民族精神和走向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幼稚、愚昧的年轻人,也以猎奇之心尾随其后摇旗呐喊,不得不引起关注。

在对待传统文化思想以及人类新思想、新文化面前,我们科学的、正确的保护思想只能是:批判吸收,兼容并举。对于那些早被时代的文明扔进历史垃圾堆的腐朽、封建、愚昧的思想学说,让它继续在垃圾堆里,坚决“焚烧”;对于那些被时间验证已经失去其进步意义和实用价值的思想学说,锁进历史的博物馆里,游览“陈列”;对于那些被历史检验在今天可能还存在一定可借鉴价值或者有指导意义的送进历史学家的保温桶保养“收藏”。

新中国发展六十多年来,从“破四旧、立四新”,“解放思想、转变意识”,到“发展先进文化”、“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等文化思想的发展表明:改造一个落后的国家,实际上就要改造这个社会和民族桎梏其生产力进步和发展的固有的那些愚昧的传统思维、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以及其肤浅错位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洞察问题的理念。文化意识是否先进是否科学往往会影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面对一些愚昧腐朽思潮抬头,近年来,艾君对一些文化现象的认识、探讨和界定大都坚持自己制定的“科不科学,是否有误;合不合时,是否扬弃;感悟有之,是否存在;站在高出,是否望远”这“四项原则” ,并以此为标准和方法进行衡量、判断、探讨和注释。要明白:解放思想才有创新;创新思维才有发展;科学发展才有出路

记得小平先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解放思想,转变意识”。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有深刻的思想火花和哲学思想。此话说起来简单,但认识起来、做起来、用起来很难、很难。在对待社会学科领域,正常的人都会学习,但往往学而不会用;所谓的会用,也只是机械地、照着葫芦画瓢。为何?因为思想的闸门没有打开还在关闭,意识的观念没有转变,被权威理论束缚了。

解放思想才有创新,创新思维才有发展,科学发展才有出路。我们曾经是文化思想大国,要成为时代的文化强国,就要吸取传承并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中有意的思想学说,兼容世界各种先进文化中的有时代意义的思想,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来的新事物、新理念、新道德等文化规律,在“双百”方针,“二为”方向的指导下,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准则,以科学发展的理念,与时俱进的思维,倡导学术主张和思想创新,涌现出新的在世界产生影响的“诸子百家”,进一步丰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

 

汲取诸文化营养,探索构建中华新文化思想体系

 

温总理工作报告指出,文化对民族和国家的影响更深刻、更久远。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他强调,在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加快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

这里既强调了包括思想、道德、价值观等在内的文化的作用和意义,又着重阐述了中华新文化或者可以说中华时代文化的精神内涵。艾君认为,总理的这句话可以这样解读,就是:传承传统中好的、有营养的、有价值的思想和道德等文化(也就是总理所说的美德);同时兼容适合国情的、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外来文明,并且汲取包括“草根”在内人民群众在市场经济社会发展中、生活中所形成的有时代进步意义的文化,这是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具有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思维和理念,也是时代赋予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要求。艾君主张倡导构建起“中华新时代文化思想体系”艾君认为,我们可以理解为,中华新文化或者说中华时代文化的精神内涵就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而这一文化特点就是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美德,兼容了适合国情的、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外来文明,汲取了在改革开放后所出现的时代进步文化。这就是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中华时代文化的精神内涵。

艾君很欣赏温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里对文化具有前瞻性的阐述,指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没有先进文化的发展,没有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这段阐述表明,文化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进步和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艾君以往文章里讲过,民族的进步在于其价值观念的进步,在于其有对世界各种先进文化的兼容和接纳性,在于其对新事物、新理念、新文化价值观的认知、复制或者兼容改造。“落后就挨打”,这句箴言,不仅仅是指经济的落后,而经济的落后更多的是被落后的观念,落后的文化,愚昧的意识所左右。看一个民族的是否进步主要看这个民族的思维和意识,以及这个民族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价值观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能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观一个民族是否有生命力,就要看这个民族是否有包容品质和对事物认识的前瞻意识,是否能迅速接纳、借鉴世界上具有科学价值的先进文化和思维理念;谈改造一个落后的国家,实际上就要改造这个社会和民族桎梏其进步和发展的固有的传统思维意识、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以及其肤浅错位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洞察问题的理念。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解放思想、转变意识”的思想指导下,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和检验,而形成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所涵盖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制”,兼容并举了本国的、国外的先进的理念和意识,符合中国社会、民族、国家的实际,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是眼下中国最具规律性、时代性和先进性的思想理念。

但是,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历史的关头,我国社会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人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行为等文化领域存在分歧和很大的偏差,主流文化与世俗文化、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在发生着激烈的碰撞。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思想的复苏与当今市场经济多样化文化的不断涌现,中华民族文化在时代发展中获取而来的各种新思想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不断涌入,等等。这些问题,如何达到各种文化思想的兼容,如何在满足社会多层次人群不同的文化需求,如何构建起既适应人类新文明道德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行为要求,又适应中华民族传统与时代相兼容的社会主义新美德等一系列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也在交织碰撞着。社会在发展、民族在前进、国家在富强,时代的中国,艾君认为,急需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理念,在全社会构建树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信念的“中华新文化思想体系”。其精神内涵就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化,而这一文化特点就是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美德,兼容了适合国情的、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外来文明,汲取了在改革开放后所出现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进步文化。也就是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思想的指导下,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起中华时代文化的精神内涵。为中华崛起、人民富裕、国家强盛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历史面前,唯有正视过去、反思今天,方能启迪意识,获得思想,绘出民族未来发展蓝图;在改革面前,唯有解放思想、转变意识,方能创新思维,获取理论,找到民族复兴之路;在发展面前,唯有与时俱进、科学发展,方能升华心智,获得真谛,打开人类幸福之门。(艾君/文2011年3月9日匆草于北京天为堂)

 

相关阅读

燕赵晚报:“球霸”德隆扫地出门

《人在囧途》:当精英文化遭遇草根文化

影视作品充斥“准明星脸” 我的偶像被“山寨”了

鼓励“山寨文化”是一种理性回归

山寨Pad争挤iPad快车 如何走出灰色地带?

工信部副部长:区别对待山寨产品 单纯式模仿值得鼓励

城镇与城市有别,“农民工”转市民还非绿灯

开放年代,评选“洋劳模”不是神话

王进喜: 工业带头人

韩松落:更像一张权势榜

从温总理演讲看人类文明发展理念

郭明义的“本分” 是劳模精神传承的时代呼声

中医文化要真正“热” 必须专注于疗效传导

胡适的守护与鲁迅的呐喊我给力谁?

莫让网络文化成为“精神鸦片”

解读:温家宝总理心中的“农民主体论”

博客理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山寨文化表现出民间智慧和创新

高考语文模拟题缘何再次关注艾君的文化观点?

山寨型“模仿秀”切莫步入瓶颈再说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