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


 
                      
                 
    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带来的是区域内经济贸易活动的活跃。近些年来随着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的发展,东北亚地区作为亚太地区的次区域,与整个亚太地区的合作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随着亚太经合组织(APEC)的成立和发展,包括东北亚在内的的亚太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近年来发展迅速,亚太经合组织成员间经贸联系增多,相互依存度不断加深,大市场意识明显增强。
    1994年亚太经合组织成员的出口总额达18 862亿美元,占全球出口总额的44%,其中成员间贸易比重高达73%。
       亚洲各国之间的贸易1980年时占其贸易总额的25%,1992年上升到45%,预计到2000年将达到70%。
    拥有23亿人口的东亚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市场,东亚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已从1990年的33.2%,上升到1994年的38.2%。东亚区域内部贸易占其外贸总额的比重也已从1980年的33%上升到1994年的42%以上。东亚区域内贸易的不断增加已成为带动本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火车头,并对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80年代以后,东亚地区的经济大国日本对亚洲的出口额增长迅猛,已占其出口总额的40%,亚洲已取代北美成为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
    1988年,日本对亚洲新兴工业国家、东盟和中国的出口额为595亿美元,相当于对美国出口额的66.4%,1991年则比美国多10.2%,1993年则更高出美国23.8%,相当于对西欧出口的2倍。东亚在日本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从1988年的22.5%,上升到1993年的36.2%,而同期西欧却从21.1%降至18%。
    亚太各国在日本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也越来越大。1984年,在日本的进口中,东亚占20.8%,美国占16.5%,1993年时分别升至31.8%和22.8%。其中,东盟和中国在日本进口中的比重从1988年的10.1%和5.3%,分别增加到12%和8.6%。
    我国与APEC成员的贸易已占对外贸易总额的80%,我国的前10大贸易伙伴中亚太地区占6位,其中前4位均为APEC成员──香港、日本、美国和台湾,占我对外贸易总额的60%以上。1994年我国的对外贸易额为2 367亿美元,而与东亚10个国家和地区(日本、四小龙、印、泰、马、菲、越)的贸易额就高达1315亿美元,占我国对外贸易额的55.6%,1995年上半年这一比例又进一步上升到57%。韩国也有70%的对外贸易集中在亚太地区。
    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市场,而且也是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场所之一。
    APEC内的“成长三角”、次区域合作和跨国公司的发展迅速,开始形成相互交织的局面,从而推动亚太区域内相互投资活跃。
    1994年,APEC成员(不包括新西兰、文莱、巴布亚新几内亚)对区域内的直接投资共982亿美元,比1989年的592亿美元增加了65.9%。
    其中亚洲四小龙对区域内的直接投资共459亿美元,占总额的46.7%,超过了美国的231亿美元和日本的171亿美元。在亚洲的四小龙中,对区域内直接投资最多的是香港,为278亿美元,占APEC成员对区域内直接投资总额的28.3%;以下是台湾81亿美元,占8.2%;新加坡69亿美元,占7.0%;韩国31亿美元,占3.2%。
    APEC成员对亚洲的投资最多,为610亿美元,占其对区域投资总额的62.1%, 其中,对中国为306亿美元,占31.2%;对东盟(不包括新加坡和文莱)为257亿 美元,占26.2%;对四小龙为46亿美元,占4.7%。相比之下,APEC成员对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投资只为256亿美元,占26.1%,其中,对美国为152亿美元,占15.5%;对加拿大为56亿美元,占5.7%;对墨西哥为49亿美元,占5.0%。
    由于亚太区域内相互投资趋于活跃,1994年APEC对区域内直接投资的依存度 (区域内的直接投资额/对内直接投资总额)已达60.2%,比1989年的45.4%提高了14.8个百分点。其中,泰国对区域内直接投资的依存度最高,为95.5%,以下是加拿大92.2%,中国90.2%,香港83.5%,新加坡77.8%,马来西亚74.8%,菲律宾70.4%,台湾69.0%,韩国66.9%,印度尼西亚64.1%,墨西哥60.6%,日本52.5%,澳大利亚48.7%,美国30.4%。东亚地区对区域内直接投资的依存度为79.9%,大大超过了北美自由贸易区的40.0%。
    在亚洲直接投资流入超过流出420亿美元,证券投资流入超过流出187亿美元。
    一方面,亚太地区拥有美国、日本居世界前两位的投资大国,随着日本投资重点从欧美国家向亚洲的转移,美国、日本也表现出一种“脱欧入亚”的积极姿态。
    日本的贸易收支,出现了1 459亿美元的巨额盈余。另一方面美国贸易收支却出现了1 664亿美元的赤字。这种不平衡不仅是因为日美两国之间的直接贸易造成的,还由于日本扩大了对亚洲的贸易盈余,而亚洲国家又扩大了对美国的贸易盈余,从而导致了日美两国贸易不平衡的增大。结果,日美两国连续不断的通过汇率进行调整,甚至在1995年4月致使汇率突破1美元兑换80日元大关。这成为日本企业把生产据点转移到中国、越南等亚洲国家的契机。日本贸易盈余缩小是从1995年秋天开始的,那时来自亚洲国家的进口爆炸性地增长。
    把中南美和亚洲也卷进来的日美欧的大竞争,正在朝改变各国企业的竞争力和价格形成机制的方向发展。而且,证券投资的浪潮使汇率发生重大变动,导致各国同中南美和亚洲的经济休戚相关。从这种意义上来说,90年代是改变世界经济地图的新时代。世界资金循环促进了新时代的诞生。
    亚太区域内跨国界投资障碍的减弱和消除,使得国际资本首先在区域内寻找机会。从近几年发展态势看,区域内投资远远超过跨区域投资的增长。
    80年代末日本海外投资重点还在欧洲和美国,对亚洲四小龙、东盟及中国的直接投资仅占其对外投资总额的12%。
    1993年,日本对亚太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额已达65亿美元,占其全部投资总额的18.1%,1994年这一比例又上升到25%。
    据《日本经济新闻》1995年4 月13 日报道,在日本计划向海外投资的企业中,80%把投资地区选在亚太地区,其中选在中国的企业占48.7%。
    从1985到1992年,日本对亚洲的累计投资已从195亿美元增加到600亿美元。目前,日本对亚洲的投资已占其海外投资总额的50%。
    亚洲四小龙对区域内的投资也迅速增长。其中,韩国的对外投资有80%也集中在亚太地区。
    另一方面,亚太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政局稳定和对外投资限制的放宽,给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及区域内的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提供了许多投资机会。
    据统计,亚太发展中国家净资本流入从1990年到1993年连续实现3次跳跃,从256亿美元增加到720亿美元。1994年又增加到734亿美元,其中外国投资650亿美元,比上年的595 亿美元增长了9%。
    东盟国家吸收外资额也迅速增长,如印度尼西亚几乎增长了200%,越南增长了42.3%,马来西亚增长了55.6%。亚洲国家引进外资的一半来自于亚洲国家。
    1989~1992年期间,在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吸收的外来投资中,仅日本和四小龙的投资就占了49.8%,同期越南的这一比重更高达52.1%
    截至1994年,来自于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额占我国引进外资额的80%以上。1994年我国实际吸收外国直接投资3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22.8%。在我国引进外资的10大排名榜中,东亚国家和地区就占了 6名。截至1995年底,我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达1300多亿美元,其中90%以上来自于亚太地区。截至1997年6月底,我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9万多家,其中1992年以来批准的占八成以上。自1993年至今,我国已连续4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2大吸引外资国;包括国际直接投资、借用外资和证券投资,我国利用外资累计金额已达3 0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