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称八卦源星象
在大约10000年前伏羲创立八卦,历经数代形成了《易》学体系。《易》之所以又称“八卦”,是因为最初它由描绘“挂在天上的八种星象”形成。爻数卦象均源于天文,是真正的自然科学体系。象数体系是全部中华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正如微积分、解析几何、概率等是西方民族科学的基础一样。八卦科学体系以后在生产和生活上得到广泛应用,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和促进,八卦是中华民族基于自然发现创立的人类最早的科学体系。 三易文字成《易经》。《易经》则包括《连山》、《归藏》、和《周易》三部书。由单卦上下相叠按照三种顺序复合推演为六十四卦,据传分别由伏羲或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和周文王推演著撰完成。夏朝主要用《连山》推演事物,商朝主要用《归藏》推演事物,周朝主要用《周易》推演事物,故三部书又名夏易、商易和周易,三易共同组成《易经》。
连山易并未失传,这就是湖北某老人向国家捐献的《连山》易。
《归藏》易也未失传,近年考古已经重新发现《归藏》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