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叫白云、黑土 ——辽宁丹东调研杂感
陈 锋
对于东北的想象,我们难以不浮现却每一届春晚上本山大叔带给我们的第一道草根盛宴,难以忘却雪村的翠花上酸菜、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也离不开《刘老根》、《乡村爱情》里的贴近生活的乡土本色……对于大多数来自南方的我们,这块黑土地,因为遥远而充满神秘,因为本色而充满韵味。正是带着无尽的遐想与期盼,我们踏上了“闯关东”之路,我们真的去呼叫白云、黑土。
一 行驶在几千公里的铁道上
30多小时的行程,漫长但不煎熬,车厢里不时发出的笑声透着那股兴奋,深夜里的窃窃私语似乎忘却了那份疲惫。当火车驶入山海关的时候,一份由心的使命感喷涌而出,在这片黑土地上,你将能收获什么?如何能真正理解这片黑土地上的乡土逻辑?于第一次参加中心集体调查的我,憧憬而又茫然,兴奋而又焦虑。在沉思中不自不觉地睡去,又在迷迷糊糊中被唤醒,沈阳站到站了,那时正是凌晨一点。
我们要在沈阳转车,距离下一趟车还有两个多小时,困顿与饥饿都开始向我们袭来,但听到那些纯正的东北口音,又刺激了我们兴奋的神经,饥饿则让方便面的味道飘香在候车室,为了下一站,我们耐心的等待。转去丹东凤城的车,还有近四个小时的行程,我们全部是站票,开始的时候车厢相当拥挤,慢慢的逐渐开始宽松,直至每个人都坐上了座位。我的旁边,正好坐着一位黑黝黝皮肤里透着健康的质朴老农。于他,我们充满好奇,对于我们这些陌生人的进入,他依然那般淡定与从容,带着一份简单的笑容,真诚而又耐心的跟我们述说关于凤凰山的美丽传说,关于他的青海游历(东北叫“溜达”),关于他知足常乐、不被金钱“牵着”的人生哲学,言语中洋溢着一份自足与幸福。我们在他的前一站下车,临行的时候,却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漾在心头。但是,这一站,我们终于到达火车站的终点了,这个终点也将是通向村庄的起点。
正值六点半,徐大哥(徐镇长)已经派人来接我们了,听说他们四点多就起来了,一路上云雾缭绕,开车行途艰难,我们也甚为感动。随车,我们绕过了层层山峦,行进在清山绿水边,小盼(吕盼博)同学几次不由得感叹,真是世外桃源。我也禁不住内心的兴奋,给贺老师发了条短信,告诉他,我们行进在进村的路上,恍若进入了江南水乡。
二 乡村小道与社会科学大道
当大片的玉米地迎面而来的时候,已经可以看到坐落在绿树掩映之中的点点红瓦,告示我们到达村庄了。汽车停靠在一个农户的门前,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大爷笑迎我们,这就是宋师姐和小盼的将要驻扎的大营。说是大营其实并不是调侃与夸张,大爷家宽大的院子里,有一块不小的菜园、有琳琅满目的花草,还有造型奇特的飞鸡(电视剧上似乎是这么叫,两层三四米高的铁架子,上一层放着玉米,下面一层圈养家禽)里的野鸡、家鸡,俨然一幅生动的画卷。这也是当地大多数农民家院的布局。放好她们的行李,接着就是到我们男同志的营地了,迎接我们的是一位四十多岁的阿姨,走进大厅,进入整洁的房间,一人一张床,三人一张炕,董老师还没到,刘锐,朱兴家和我就此安顿下来了。
安顿不是停顿,虽然近两天的舟车劳顿,都不免有一些倦意。但临近午饭还有两小时左右,宋师姐并没有让我们即刻休息,而是就开始引着我们去跟房东大爷进行访谈了,在村庄的调研生活正式开始,真正感受中心的集体调查方式。
董老师未到,这样我们五人中,除了宋师姐有着较多的调查经验以外,其他都是新手,包括自己因为受伤错过了去年的两次调研,但是却已然是小组里的大师兄,两天的五人集体访谈之后,我也要分组带着师弟师妹开始独立作战,责任与担当还是落在了自己的身上,多一份成熟与稳健也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或许正是如此,我们在第五天的大组集体讨论上有一个新手谈感受的环节,我说自己也是第一次调查的时候,让两个师弟一脸惊诧。当然,之前我并没有去刻意的隐瞒,只是他们也没有留意。那个时候,我不知道他们是“上当受骗”的感觉,还是我的表现真的不太那么像个新手起到了一定作用。
如同所有的新手一样,包括自己,总会犯一些新手的错误,可能会在不恰当的时机插话,可能会对师姐问问题的背后逻辑一脸无知,可能追求的是对故事现象的窥探欲与新鲜感,缺乏对对问题的把握与深度。小组成员充满锐气,但缺少条理与章法,我们依然浮在现象的表面,没有真正进入村庄的逻辑。这个时候,提醒与讨论成为帮助我们提高的最大法宝。白天,我们行走在乡间的小道上,挖掘着村民的智慧;晚上我们激烈的讨论,内化成对村庄的理解。一天小组一讨论,三天大组一讨论,这种“现场办公”的方式不仅使得我们的问题进一步明晰化,从疑惑中产生问题,从问题中解决疑惑,真正进行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就这样,我们逐渐从村庄的前台,走向后台,从他们的表演中去挖掘他们行动的逻辑。而这些收获与成长,如果是一个人是很难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所能获得的。
申师兄说,我们就是来把握村庄是如何可能的?那么,面对庞杂的现象,我们又该如何入手,又不被淹没?如何真正的操作化?跟随董老师的几天调研,让我有了一个深刻的体验,我们从家庭结构中细化为代际关系、夫妻关系、妇女地位、离婚、婚外情、光棍;我们从户户之间的关联中细化为村民的生产生活合作、人情、圈子、小卖部、篮球、外来户等等,我们再从这些每一大类中再进一步细化到问题当中去操作化,细化到事实当中去深入化。在把握了家庭结构与户户之间的关联之后,也就基本上能够把握村庄的性质,进而进一步理解村庄的治理。所有这些都要求不是点到即止,囫囵吞枣,同时又不是呆板教条,而是根据访谈对象灵活应对。我们在跟一个短暂而又不耐烦的访谈对象的交流中,无意中让我们发现了村庄中关于“圈子”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去发掘“圈子”背后的结构。这里,印证了贺老师的话,访谈中可能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废话,但是那百分之一恰是你发掘问题,可能获得启发顿悟的时机,而如果你不珍惜,不细心,不耐心,就是这么错过了。
乡村小道如何走向社会科学大道,中心的集体调研给了我充分而又生动的展示,在村庄中发现问题,在现象中寻找关联。如何真正把握村庄的乡土逻辑,当我近日写完四万字的调查报告的时候,不论质量与否,心中有了那么些感觉与底气。当然对于东北的想象,想象自然夸张于现实,而现实比想象当然也更加丰富。
三 调研后记——享受那份苦与乐
回首那些20天调研的日子,脑中依然可以浮现初到时候的兴奋,白天顶着烈日出行时的辛苦,调查陷入找人困难时的无助,没有太大收获时的焦虑,陷入瓶颈时的畏缩。我在想象,如果是就我一个人,我能做到怎样?而在这个团队中,集体汇聚成了无限的能量,这不仅在于调研材料的丰富性,在于讨论的活跃性,更在于在慵懒的时候,我们的相互督促;在陷入瓶颈的时候,我们相互鼓励;在疲惫的时候,我们一起坚持。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有点任性与娇气的小盼在夜晚不小心掉进坑里,伤痕累累的时候不仅没有哭泣,却依然坚持每一天的调查;可以看到刘锐还没入家门就被人赶出来,但还是勇往直前的姿态;可以看到在我访谈陷入瓶颈之时,董老师对我的严厉“逼迫”……但是每当午夜,送走师姐与小盼,回来的路上,望着满天的繁星与无尽的苍穹,我会在想,我会是哪颗星星,可以发出多少光芒,照亮多少的夜路人。这样的纯净的岁月里,我们脚踏这片厚实的黑土地,心寄乡村的前途的忧思,我感觉到了自己沉甸甸的重量。
调查多数时候是辛苦的,但是我们在辛苦中依然追寻着生活中的点点快乐。我们会在“朱师兄”与“二师兄”之间产生无尽的联想,西游记由此增添了“东北版”;我们会在与苍蝇的斗争中享受那胜利的喜悦,并拍下董老师挥舞苍蝇拍的飒爽英姿;我们会想起小盼同学对路坑关于“心”型的创造性想象;还有我们那么多的第一次的生活体验,第一次吃那可口的东北大米,第一次睡那冬暖夏凉的东北大炕,第一次……以致他们有点得意的在本子上一条条记录。
有着太多的怀念与不舍,也还是要离开。当踏上离开村庄大巴的时候,望着给我们送行的房东与村民,依然可以感受农民又厚又黑的大手的亲切,真的不希望,他们只是我们过往的一道风景,而我们也不要仅仅是他们过往的一道风景,也许我们还能做点什么,在不远的将来。
踏上回程的火车,给房东的叔叔阿姨发了一条道别的短信,他们回复:“你们走了,心里还挺空的,挺想念你们的!祝你们一路顺风!要常联系!”感谢他们和所有的村民,感谢这片黑土地,还有那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
呼叫白云,呼叫黑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