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利秩序与基层治理内卷化**
——资源输入背景下的乡村治理逻辑
陈 锋*
摘 要: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国家资源的不断输入为农村发展和乡村治理带来新的契机。然而,资源输入乡村社会,基层组织却无法有效承接,并遭遇官民不合作的困境。基层组织主要呈现出两种样态:消极作为与难以作为,以及富人和灰黑势力主政后的摆平式“积极”治理。两种治理形态皆导致国家公共资源的耗损,基层组织的权威与合法性进一步下降。在资源不断输送的利益链条中,权力寻租者、地方富人与灰黑社会势力、谋利型的机会主义农民等几个...
作者文章归档:陈锋
乡村新“慈善”遭遇旧逻辑
陈 锋
原文载于《半月谈》2015年第6期
临近春节,接到乡镇中心小学老校长电话,他邀请我于正月初四参加本乡2015年春节乡亲恳谈会暨教育基金理事会。据悉,基金会理事几乎都是本乡镇的企业家或“暴发户”,捐资数额都以万计。作为本乡镇为数不多的博士之一,且在大学任教,并非理事的我也得以受邀参会。
本乡教育基金会于2011年成立,是本县第一个乡镇级别教育基金会,其资金主要用于本乡镇的奖教助学:奖励近年考上重点高中或考上本科以上的学生,以及乡镇教师的一些补课补贴等。据了解,基金会首次募款...
宗族性村落的公私人情
第一年参加工作,曾在年前做了一个过年预算,过年给长辈(约7000元)和小孩的压岁钱(约3000元)、岳父的寿辰(需要贺礼与送年,累计6000元)以及其他各种人情往来(同学结婚、长辈做寿、亲戚串门等),累计近两万元。这些钱,大体都是按照我们当地的一般标准预算的,而非是我们出手多么大方。这样的预算结果,着实把我们自己吓了一跳。
在农村,按照习俗,订婚即是意味着成了家。这就意味着不再仅仅是父母操持的母家庭中的一员,而是需要承担起家庭的一份责任,更是逐渐成为了宗亲与姻亲家庭中的人情单位之一。也就是说,农村里,自我人情单位独立形成的主要标志是成家,而不是你成年了,或者仅仅...
——评《地权的逻辑II——地权变革的真相与谬误》
陈 锋
土地问题一直是近年来学界、政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频频曝光的征地冲突,使得中国土地制度成为了众矢之的。一个普遍而且主流的观点是:让农民拥有更大的土地权利,甚至说土地私有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药方,中国土地制度的变革迫在眉睫。在他们看来,这一药方至少可以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农民对土地权利的增加是保护土地权益的基础。二是还权赋能,盘活土地资源、显化土地价值,完备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农民就能在土地流转中获得更高的收入。这些主张我们可以将其统括为“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