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车企和未来的消费者留点空间吧!


为中国车企和未来的消费者留点空间吧!

  中国的汽车市场已经在公元2010年达到1800万辆的产销量,而且有可能在公元2011年冲破2000万辆的产销量大关。如果美国大佬稍微谦让一点,那么就产销量来说,中国坐上产销量的第一把交椅已无悬念。对于这个“世界第一”到来,那些GDP为王的拥趸者也许是欣喜若狂的,因为从“大”的角度上来说我们已经站上了新的高度。但是对于以强为荣,以和谐发展为荣的人来说,看到诸如产销量2000万辆这新的数字,以及产销量世界第一这样的称谓,可能心头却充满了几许的苦涩。

  因为在这样以量取胜,而且是一下子就达到这么高的绝对量的情况下,对于本土汽车企业来说可以依赖的市场潜在空间越来越紧张,而在各大中城市日益拥堵,大气污染形势日益严峻,能源供给形势日益严峻,车与人争夺生存空间的情况之下,用车成本也在日益增加,汽车社会带给消费者的幸福感正在日益下降。也就是说,以一个在各个方面都尚未做好准备的社会环境,来面对这样透支式的汽车社会大发展、大繁荣,对于中国社会来说,还会有多少让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当然面对各大、中城市日益堵车的形势,我们的汽车产销量正在一路高歌猛进之时,北京的限购令对当前全国性方兴未艾的汽车消费热来说,不谛是当头一棒,因为这透露出了一种明显的政策倾向,就是首先从大中城市开始,道路以及环境资源已经严重透支了,于是虽然是不得已的,较为被动的行政限购、限用手段又被重新地加以采用。当然有观点认为,限制任何消费都是限制发展,限制需求也是限制发展。如果限制了汽车消费就对汽车产业发展产生影响,继而也会对经济发展就会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发展一定要以良性发展、和谐发展为基础,特别是要以中国自己的民族汽车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为标志。当前中国的汽车市场已经达到了1800万辆,但是大力发展了的是合资企业,市场的主导力量是国外的品牌,核心技术始终掌握在别人手里,汽车企业,特别是乘用车企业所产生的大量利润被外方拿走,而我们却以环境为代价,以空间为代价,以上一代人透支下一代人生存资源的方式,以对自主品牌的牺牲为代价,去提前进入了一种泡沫十足的“汽车社会”。

  如分析家贾新光所指出的那样,长期以来,GDP增长8%似乎是中国经济正常增长的底线,或者说8%是中国经济信心的底线。因为GDP增速低于8%,地方长官的政绩考核似乎就比较难看;GDP增速低于8%,我们就无法体现大国风范与大国责任;GDP增速低于8%,则财政与税收的“钱”就不够花;如果GDP增速低于8%,就会有许多企业关门,同时也会有许多人丢掉饭碗。因此,GDP保8%,既是保信心、保面子,也是保税收、保民生。

  而为了这GDP增长8%,乘用车的增长率也就不能低于两位数,至于说汽车企业是靠什么来保证这样的增长率,价格战?减价减配?降低成本的同时也降低质量?过早地透支环境空间?其实温家宝总理已经指出过:我们绝不能再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换取高速增长、盲目铺摊子,那样就会造成产能过剩,环境资源压力加大,经济发展不可持续。也就是从政府层面来说,已经注意到了盲目的高增长对于我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非有益。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到现在这个份上,我们需要的是合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不能以透支资源与环境为代价。

  当前我国的汽车消费,特别是乘用车消费越来越明显地受到环境承载能力、能源负担能力、城市交通系统容纳能力等等重大因素的制约,所以汽车工业的发展也要转变增长方式,从单纯的数量型增长向节能、环保方向转变,向有利于自主品牌发展的方向转变,为将来的消费者留有点良好的用车环境所造就的汽车社会幸福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版权声明:系搜狐汽车独家稿件,版权为搜狐汽车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编译使用,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