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地法天原则和五行规律是大禹九畴定九州的关键


         遵循地法天原则和五行规律是大禹九畴定九州的关键

     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号禹,后世尊称大禹,黄帝轩辕氏第六代玄孙,帝颛顼的曾孙。《尚书》、《史记.夏本纪》、《山海经》、《楚辞.天问》等皆有记载。通过禅让制得到帝位,相传是夏后氏部落的首领,是子承父位、中国奴隶制的创始人。因治水有方,后人尊称大禹,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
    据《山海经》记载,尧帝时,人民饱受海水倒灌之苦。大禹父亲鲧受命治理水患,九年后,尧的助手舜发现,鲧用堵截的办法治水,成效甚微,在羽山将鲧处死。并命令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为治水,不辞劳苦,费尽心血,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以疏导方法治理洪水,取得成功。
    大禹最大的功绩是成功治理水患。过去经常说大禹由围堵方法的失败反思认识到必须用疏导治理洪水,遂取得成功。这是不确切的,古史说大禹得到了《洛书》的启示,那么洛书给了他什么启示呢?洛书在大禹治水过程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呢?
    我们前面谈到,洛书是燧人氏发现天道规律的记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人的生长遵循的是地球环境的自然规律,而地球的运动变化则遵循天体运行的规律。比如月球朔望两日,即每月初一十五,地球潮汐变化就比平时大,人的血液循环也产生共鸣,人变得比较容易激动,车祸发生率就高于平时。再如,木星合月就会伴随地震。通过洛书,大禹认识到就是地上的水患发生与五大行星运行有关,尤其与水星的下合、上合、东大距和西大距、合月有关。据此,大禹掌握了水患发生的时间和规律,可以预作准备。
    而大禹对五行关系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水可以被土克制,就是可以用土堵截洪水,但这一办法已经被其父亲证明是失败的,足够大的水,是土堵不住的。而水火相克,如果有足够大并可以有效控制的火,水患也不会发生。但是这代价太大,就是成本过高,也不合适。水生木,其中一种含义就是水可以被木行积聚,木得水就会生长,水同时就会减少甚至被树木吸干。这可能就是疏导法的思想根源。
    大禹由洛书的启示,首先是掌握了水患发生规律,其次找到了治水方法。这样水患才会得到成功治理。后世不能有效控制水灾,乃是因为只知道疏导,不懂水患发生规律。
    通过在治水过程中对《河图洛书》的研究和实践,大禹总结出《九畴》。《洛书九畴》不仅可以治水,也同样能够治理国家和人民,因为人道是依循天道确立的。大禹治水正是一次与治国养民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工程。水行有多种功用,大禹充分发挥五行规律指导作用,指导人们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根据水生木性质,大禹教授人民种植粟、黍、豆、麻等,还让人们在地势低洼的地方种植水稻。根据水行下走的特性,在田间修起条条沟渠,引水灌溉。根据水生木原理,制造船舶,大兴水上交通运输。同时他把自己定位为土行的中正谦抑角色,每到一个地方治理水患,都主动联络当地部落酋长,完善政权建设。治理水患获得巨大的成功,同时农业生产也取得了大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四海向往归心中华大地。
    在治水过程中,禹走遍天下,按照五行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进行了归类。并按照伏羲按照九宫划分九州的制度,把天下由九隅重新划分扩大为九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禹规定:天子帝畿外五百里的地区称甸服,再外五百里称侯服,再外五百里称绥服,再外五百里称要服,最外五百里称荒服。甸、侯、绥三服属于中国必须进纳不同物品或负担不同劳务。要服属于边地,不纳物服役,只接受管教并遵守中国法制政令。荒服就是遥远的化外地区,根据当地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国政教。
    大禹的诸多功绩,使他的威望达到顶点,后来帝舜把天子位禅让给禹。舜逝世后,三年治丧结束,禹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天下诸侯却都离开商均来朝见禹。为不辜负诸侯拥戴,禹正式即天子位,以安邑即今山西夏县为都城,国号夏。改历以建寅月为正月。又铸成了九鼎代表九州,作为中国的象征。
    成功治理水患和妥善管理国家人民,固然因为有大禹这样的贤君能臣,但也说明我们先祖燧人氏发现的天道和五行九畴规律确实伟大,今天也必将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