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上世纪末进行“房改”之后,中国的住房供给绝大部分由市场解决,而充分的市场化让各种经济成分的房地产企业自由地竞争,除土地外,房地产所需要的一切资源都由市场来配置,城市化进程加快,在政府几乎退出房地产领域经营的同时,又极其需要房地产业来拉动GDP的增长,,以至于房地产业成为经营日趋困难的传统企业不约而同地“眼红”的行业,并纷纷趋之若鹜,而个人的财富积累和存储,也放弃股市而青睐楼市,在这种天时地利人和均占尽的情况下,房地产企业的规模、硬实力和软实力在短短的十多年里得到充分发展。谁开发,谁赚钱,谁炒楼,谁赚钱,在近八年来几乎成为定律。
“风水轮流转”,看似一句俏皮话,其实是真理,只是很多人真的不理而已。在2011年的两会上,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如果如期获得通过,中央政府并能够切实执行的话,房地产市场将突然受到极大的压缩,对一直在狂欢的房地产商而言,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不啻是宣布“狼来了”。
温总理说:“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快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效机制,重点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切实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这里的字里行间真实地再次透露出温总理的房地产思维:限购和由政府包办保障性住房将成为长期性政策。这将在高端和低端同时压缩房地产商的市场空间。
如果政策是一时半会儿,或者一年半载,房地产企业大都可以应付,然而,据笔者的观察,此次中央政府确实下决心淡化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经济目标中最明显的三个改变是,把以往奉为圭臬的8%的GDP增长速度降为7%,所降的1%正好抵消以往来自房地产的拉动作用;把以往视作警戒线的3%的通胀水平放宽至4%,其中的部分原因在于吸收由楼市转出的资金对CPI的影响;另外,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要重新考虑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的匹配问题,其目的是要地方政府也摆脱对房地产过多的依赖。
如果在早两年,有理由怀疑总理的报告能否贯彻落实,不过,本届政府按惯例即将退位,为本届政府整理好政治遗产,为下届政府奠定好基础,是政治上常见的手法,所以,多注重增长质量,少追求增长速度,是本届政府谢幕之际的必然选择,地产商最好不要“一支歌仔唱到老”,认为政策总对自己有利,对市场前景抱过多的幻想。地产商要做好市场大幅萎缩30%的准备,压缩规模,减少费用,不能再像以往那样,让企业满负荷运转。或许,总理有意选择两会前暗示房地产商:如果你不流“道德的血”,懂得审时度势,你的企业就有可能“流血”,如此看来,王石急流勇退,到美国游学,的确是一招高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