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技术市场
战后,日本采取了“模仿式”的技术追赶政策,把引进技术视为技术进步的捷径,引进技术的规模不断扩大。1950年,日本引进技术仅有70项,1960年增至500多项,1975年已达2400多项。截至1984年年底,日本已引进国外技术3万多项。在1950年至1984年间,日本年均引进技术900多项。1950至1975年,日本为引进技术而支付的外汇总额达57.37亿美元。日本是世界上引进技术最多、最快的国家。
日本引进的技术可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类属甲种技术,即由政府《外资法》规定的引进技术项目。引进这类技术的合同期限一般为一年以上,属重点引进项目,多以外汇支付。这类型技术的引进需要经日本外资审议会和大藏省等政府机构审批。第二类是乙种技术,即由日本政府《外汇法》规定的引进技术项目。引进这类技术的合同期限为1年以下,属普通引进项目,多以日元支付。此类型技术的引进只需日本银行批准。6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引进的技术多属乙种技术,此后,甲类技术的引进不断增多,并占据了主要地位。
日本引进技术项目主要来自于欧美发达国家,其中美国占第1位,其次是英、法、意、德、瑞士和荷兰,此外还从其他国家引进一些适合本国的技术。
日本引进技术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购买国外成套机器设备;其二,进口主机,并由本国自行配套;其三,购买国外的技术专利和工艺,然后由国内自行制造机器设备;其四,购买试验室技术,把国外试验技术诀窍买进来,等等。
总之,战后日本政府和企业充分利用世界已有的科技成果,积极引进外国的各类先进技术,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和设备投资,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革。据统计,1950至1960年,在日本的创造业总产值中,引进技术的贡献率由4.8%上升到10.8%。日本人利用外国的技术,不仅增强了出口竞争力,使其商品打入国际市场的各个角落,而且经过革新创造又转让给其他国家。到了80年代,日本的产业技术竞争力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占领先地位,“追赶式的技术发展”过程已基本结束。技术贸易收支开始趋于平衡,日本已经不仅是技术进口国,而且进入技术出口国行列。1960年日本的技术出口额仅及引进技术费用的2.4%,1965年达到10.2%,1975年为22.6%。到1981年技术出口比重有了进一步提高,达到31.4%。近年来,日本的技术出口比重又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技术出口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