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依赖型企业的特点及其案例分析


文/舒化鲁
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很擅长抓机遇,也正是很多企业抓住了机遇,才实现了让人眼馋的赚大钱、快钱目标。其实抓住机遇,是任何一个企业实现发展的前提。放弃机遇,自找危机,对任何企业而言也都只能是死路一条。这里所讲的机遇依赖型企业,仅仅是指不注重企业四大价值的均衡增值和积累,而仅仅依靠发现、抓住一个一个机遇实现资源积聚的企业。这类企业,一旦机遇不在,发展也就陷困,甚至倒闭死亡,积聚的资源也移手归他人所有。
这类企业有七个特征:
1.   在经营思想深处,他们总是认为:市场竞争再激烈,总可找到竞争不激烈的市场;他人赚钱总是比他们自己容易。因此他们总是把绝大部分精力,甚至全部精力都投入在机遇的寻找上,只是想到要通过机遇实现资源的积聚,而从没有想到要稳定地积聚资源,更没有想到要均衡地增值和积累企业四大价值。他们迷信机遇,甚至陷入命运外在决定的宿命论。所以,这些企业的老板大都信神,在公司或家里都供奉有各种各样的神祗,尤其是财神,甚至不伦不类地同时供奉有赵公明和关云长文武两财神。
2.   这类企业没有稳定的业务、稳定的市场、稳定的员工。企业老板凭借一时的机遇和一身的胆量谋求发展,眼睛看到哪里,就把精力投到哪里。只要能赚钱,什么都不怕。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描写,如果有三倍的利润,上断头台,他们也会无所顾及。他们大多采取“短平快”的形式经营,赚快钱成了企业经营的唯一目标。这类企业没有资源结构优化的概念,资源积聚也没有方向,企业发展没有后劲可言。
3.   这类企业生命短暂,长的上十年,短的两三年。在全球统一市场形成之前,市场发展的不平衡,为活动于不同市场之间的企业老板提供了广阔的机遇。这每一个不平衡的市场之间就包含有大量的机遇。但是,统一的产品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原材料市场一旦形成,机遇就变得狭小了,除了靠实力为客户提供满足获得收益之外,不再有快钱赚,靠机遇存在的企业也就走到了尽头。
4.   这类企业的老板和经营者素质相对低下,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没有完整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并且大多道德意识薄弱,一个个都是典型的暴发户。因为抓住了一个好的机遇发了大财,把企业规模作大了,也仍然无法摆脱暴发户的心态。有钱时,威风十足,一种老子天下第一的派头,对法律法规是视而不见。挂在嘴上的口头禅是,“拿几万块钱摆平!”机遇不济,没有钱时,则低三下四,毫无廉耻。
5.   这类企业规模一般相对比较小,大多属于中小型企业。在规模以上的企业中,它们也是属于规模较小的部分。机遇和风险总是相伴的,侥幸抓住一个好的机遇实现了资源的积聚,往往难免在一次机遇赌博中输得精光。所以这类企业不可能长大,也不可能长寿。
6.   这类企业的老板很劳累,一天有四十八小时也不够用。不仅机遇发现、辩识要由他亲历亲为,因为他人发现确定的机遇不会无偿地奉送给他。利用机遇积聚资源的过程也得由他亲自操刀。机遇往往就是一个信息,在通过机遇把资源积聚起来之前,任何一个得知这一机遇的人都会来分享,使机遇发现者减少机遇收益。
7.   这类企业关注的焦点就是钱,一切随钱而动。没有诚信可言,没有责任心,对客户是欺骗,对员工也常常耍手段施伎俩。他们的眼睛一直向钱,仅仅盯住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大钱、快钱机遇,就像做小姐的赚快钱赚习惯了,再也无法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上班赚本分钱一样。所以,他们从不会重视从内部挖掘潜力,提升效益。他们没有这种意识,也没有这种能力。经营和管理都是粗放的,甚至没有管理可言。
这类企业不可能生、经营长久;也不可能升,积聚足够多的资源,长大成为规模稳定的大企业。已经倒闭的企业,99%属于这类企业,将来倒闭的企业,99%仍然属于这类企业。
典型案例:金乌集团走麦城的原因分析
(一)金乌集团的发展简介
金乌集团董事长张政建出生于1967年,为义乌市大陈镇金山村人。他高中毕业后到河南安阳小商品市场经商,后来又辗转到河北省石家庄。1994年,27岁的张政建在大陈镇上征地5亩,成立娇丽袜业。2004年,金乌集团董事长张政建曾投资1亿多元人民币,一举拿下了迪拜的最大商贸城“龙城”的500间商铺,然后转回义乌为这些商铺招商,使“新光饰品”等义乌及其周边地区的几十个知名品牌借此打入中东市场。张政建因此在义乌商圈声名鹊起。2004年,金乌集团进入浙江省百家诚信民营企业。张政建本人,也先后被授予金华市“十佳青年私营企业家”和浙江省“青年星火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金乌集团拥有众多产业,但是其中一些产业没有人能说清其存在的理由。其中有一家翻译公司,七八个翻译人员,一年到头基本上没有什么业务;另外还有一家拍卖公司,两年才做了一单不到20万元的拍卖生意。
金乌集团2008年年初就发生资金链断裂,不仅银行借款到期部分该还的无法偿还,民间高利借贷的债主也紧紧相逼。作为董事长的张政建选择了隐身逃避的办法,一出走就杳无音信。身后留下近20亿元的债务,其中拖欠银行贷款3.5亿元,向民间借贷的14亿元。而14亿元的民间借贷中,本金只有8亿元,利息却占6亿元。
(二)金乌集团机遇依赖型特性分析
金乌集团尽管资产规模达到10多亿元,员工人数也达到2000余人,但仍是一个典型的机遇依赖型企业,远没有上升到战略规划型层次。
总资产仅仅10多亿元,却进入了纺织加工、服装贸易、农业开发、酒店服务、商务服务、物业租赁等多个行业。没有支柱产业,没有利润增长支持点,属于典型的投机性经营。在董事长张政建看来,处处都是赚钱的机遇,所以他处处伸手,行行投资。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不能提供支持,也就不惜多方举债,甚至从民间借用高利贷。结果是机遇没有抓住,投入的资金变成索命的绳索。
没有管理,不重视管理。一个翻译公司,七八个翻译一年到头基本上没有什么业务,这些人员的工资从哪里来?一家拍卖公司,两年内只做了一单不到20万元的拍卖生意,靠什么维持?都只能由集团买单。这就更不用说企业组织运行过程中的管理问题了。
没有诚信经营的意识,债台高筑了,甚至早已资不抵债了,仍然打肿脸,不惜借用高利贷维持虚假繁荣。就算有10亿元的足值资产,债务高达20亿元,还有还清债务重整雄风的可能吗?没有,明摆着要他还款,就只能等天上掉下一座金山来的大“机遇”了。
诸如金乌集团这样的企业倒闭,能说明是市场竞争加剧所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