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够遏制二三线城市过度暴涨


  从供求关系来讲,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变成城市人,而国家的人均收入不是能够在短时期就有质的飞跃,这就导致即使房价下跌40%他们仍旧还是买不起房,而买了房子的人们却要为政策埋单。我认为根本措施是,让商品房回归市场,市场的变动影响价格的变动,即使短期上涨过快,慢慢根据价值规律其价格也必然回归价值附近,但不是说涨了,人们的利益就被侵害了,人们总拿日本房地产市场说事,说当初没有管理导致房价泡沫在世界屈指可数,后来房价报复性下跌80%,我认为这就是市场经济的魅力所在,而中国国情不同,在城镇化进程中,房价上涨的快些是正常的,如果上涨到一定吓人的水平还有买家购买那么买家自己承担这个风险。这就是商品房的本质。具有投资性和风险性。需要市场自己调理,这才是市场经济。我不希望商品房和股市一样变成政策市,那样从长远角度来讲,弊远远大于利:1,GDP增速绝对放缓,明年拭目以待。地产贡献就占比30%以上,房价下跌其影响不言而喻2,开工面积减少,导致下游产业负面影响巨大,比如钢铁,水泥。3地产政府财政赤字风险剧增,国家公务人员每年递增,一个岗位上万人抢夺,地产政府没钱,你拿什么开支,前提是调控到极致——地产政府卖地降价。

  合理化建议:多建一些保障性住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改善不合理的供求关系。即每个公民找到自身定位,买属于自己现阶段水平的房子,不要一心扑在商品房这个投资品上,其次,改善西部等大部分国土卫生医疗教育水准,让人口乐意到中西部去繁衍生息。这样有利于从合理供求关系方面改善需求。再次,市场经济下,万不得已之下才可以出政策牌,即,国内很多城市房地产市场运行状况不尽相同,如果使用政策,要具有针对性,比如说沈阳的房价,其实并不高,加上沈阳经济区各种体育赛事召开等,都有利于本市地产市场健康运行,国家的一揽子政策非但没让一线城市下跌,却错杀了很多类似于沈阳的发展阶段的城市,这样的事情希望管理层能够引起注意。说了这么多,其实每个公民都是一个利益的载体,强制性手段在保护一方的同时势必会伤害到另一方,这是从小团体角度来阐述,但代表一个共同体。再从开发商角度来说,国家11.5计划主要是为了实现GDP每年稳步增长,毋庸置疑,商业地产这一块贡献最大,配合国家实现了多项指标达标,而12.5。经济转型了,就让做好事的地产商挨个狠狠的嘴巴子,这有点像落井下石的感觉。地产商不但利益受损,心理也会形成巨大的阴影。

  最后希望所有中国公民有房屋居住,不要迷恋商品房,因为,就像任先生所说,商品房不是给所有人住的。也希望我们国家越加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