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虽无,涨工资仍需政府给力


     

方案虽无,涨工资仍需政府给力

 

    针对国家发改委正在起草“涨工资方案”一事,国家发改委新闻部门有关人士作出澄清,表示“这肯定又是个谣言”。这位人士并且指出,“国家发改委没有这个权力。”(4月22日《国际金融报》)

    “涨工资方案”的出现,虽然似乎很能得到民心,但由政府出面制定这样的方案,确实很不现实。职工的工资是由企业发的,因此工资是否增长只能由企业自己作主,在这方面,政府很难对企业发号施令,因此,即使发改委真的制定了这样一个方案,沦为一纸空文几乎是注定的命运。

    其实,不仅发改委制定涨工资方案是空穴来风,即使是这几天热传的另一则也是关于涨工资的消息,其可靠性也是大有疑问。有消息称,人社部一位副部长日前在全国劳动关系工作会议上声称,中国要努力实现职工工资每年增长15%,这样在“十二五“期间就可以力争实现职工工资翻番。虽然这条消息是真实的,但是,人社部拿什么来保证这个目标的实现,却似乎还缺乏有说服力的策略。

    我国已经全面步入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经济的一个最重要特点,就是政府逐步退出了对市场的直接干预,不再对企业有直接的领导权。当然,在大量国有企业转变为股份制企业以后,国家可以通过行使其国有股股东的职能来对企业施加影响力,但这种影响力必须严格局限在股权范围之内,实际上我们看到的现实是,这几年以央企为代表的国有企业职工薪资以及其他福利始终高居于社会平均水平之上,但大量民营色彩的中小企业则由于游离于国家股权的这种影响力之外,因此职工薪资一直处于社会平均水平之下,其福利与国有企业职工更是不可同日而语。改革开放之初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曾经以高薪水对我国民众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但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外资企业的这种优势也正在失去。

    国家行政权力对于企业职工工资没有直接的话语权,但是这不等于政府在职工工资的增长上只能无所作为。必须看到的一个现实是,我国职工工资的增长之所以缓慢,甚至与GDP的增长不成比例,这与政府有意无意之间的引导也不无关系。长期以来,低工资低福利曾经被认为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种制度优势,职工在薪资方面的话语权长期受到压制。这种制度路径在保证GDP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使一大批企业创办者快速致富。这造成了我国经济表象上的繁荣,但其背后却是大量以农民工为代表的职工无法享受到国民经济增长的成果,社会贫富差距的鸿沟越来越大。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00年开始,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越过0.4,目前已经逼近高危状态的0.5。

    很显然,这种以低工资低福利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社部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工资翻番的目标,坊间也出现了发改委制定“涨工资方案”的谣言。其实,透过这个现象,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上对提高职工工资所产生的焦灼。虽然政府无法对企业直接下达提高职工工资的行政命令,但是政府应该放弃以前那种为了推动经济发展而压制职工利益诉求的制度模式,给职工创造能够与资方进行平等博弈的平台。很显然,如果职工缺少政府的支持,那么他们在与资方就薪酬展开的博弈中就只能永远处于弱势,他们创造的财富就只能继续集中到少数人那里,所谓的工资翻番目标也就只能成为画饼。简单地说,当职工与资方的博弈出现矛盾的时候,政府该站在哪一边本来不应成为问题,因此,虽然政府确实没有一个“涨工资方案”,但是政府在提高职工工资方面却可以更给力。而民众对此也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