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出于善意还是别有用心的挑拨离间,中国与印度被某些国家冠以了“龙象之争”的名号。于是,从GDP到CPI,从高科技到传统制造,从航空母舰到探月工程,中印被放到一个更具竞争性的环境中去比较。北京与新德里,上海与孟买,甚至大连都要和班加罗尔一较“软件外包”的高下,同样作为新兴国家经济体,太平洋岸的中国与印度洋畔的印度,注定要在新的十年展开一场事关经济、政治、文化的综合国力较量。
在中国房地产界,万科成为业界翘楚,率先突破千亿,从此中国房地产业开始了千亿时代。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拿地从来都不是万科的强项,在它的发展历程中,你很难把“地王”与万科关联起来,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既然拿地水平不高,那么房子的建造质量和物业管理水平就成为决定客户购买的关键因素,从客户的角度而言,他们的潜台词是:请给我一个在郊区(城乡结合部)购房的理由吧。在资源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万科或主动或被动选择了通过内功来提升竞争力,最著名的是它的“四不”文化:简单不复杂;规范不权谋;透明不黑箱;责任不放任。
这种独特的文化与对中产阶层客户价值的透彻理解,让万科在杂草丛生的中国房地产界独树一帜,它的价格从来都是区域最高,它的口碑从来都是区域最好,通过住宅工业化项目,万科可以像生产线一样制造,Pulte Homes、宝洁、福特先后成为万科的学习榜样,所以千亿销售额的背后,我们更应该看到千亿万科的基因,万科的管理模式、战略规划、标杆学习能力、对客户价值的理解、对行业趋势的判断、对人文价值的追求等等,才是万科千亿基因的独特密码。
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与万科相比,年销售额仅333.2亿(2011年1月7日,龙湖地产有限公司宣布,2010年集团累计合同销售面积245.4万平米,销售金额333.2亿元),相当于万科2007年前8个月的销售额,显然与万科不在一个数量级。之所以将万科与龙湖的竞争称之为龙象之争,是因为数字背后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真相:龙湖2010年的销售额中,西部区域签约134.4亿元,环渤海区域签约118.1亿元,长三角区域签约80.7亿元。也就是说,生于重庆的龙湖在市场拓展上远没有大展拳脚,在房价偏低的西部,龙湖成为真正的带头大哥,而在中国房地产竞争的一线区域环渤海与长三角,龙湖还远没有发力,相比较同区域的其他地产大佬,龙湖仍然有巨大的潜力可挖,况且,在竞争惨烈的珠三角龙湖还没有进驻。
从产品属性看,龙湖起家于别墅与花园洋房,是国内托斯卡纳建筑风格的引领者。在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的限制下,别墅产品的稀缺性将决定其会成为下一轮地产价格涨幅的主力军,这种情况下,龙湖已有的土地储备和在建的别墅大盘将会成为产品溢价的受益者。这一点,国内其他地产公司只能望其项背。
而另外一个事实是,龙湖在城市住宅与商业地产领域才刚刚起步,尤其是商业地产,将成为另一个千亿企业的孵化器(在国内这一领域的领头羊是大连万达),“以别墅的品质建住宅”,这句话听上去都是那么的诱人,在厌倦了板楼与塔楼的高密度与低绿化生活之后,那些居住改善型需求将会向往城市的花园洋房,而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园林与绿化又是龙湖的强项,聚焦改善型需求而非首次置业将会成为龙湖下一个快速增长点。
从行业趋势看,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近十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高速增长,既有前三十年住宅需求被压制后瞬间爆炸的报复性反弹,又有国人特有的“有房才有家”观念使然。因此,在2015年前,刚性住宅需求仍然是国人购买房子的主要趋势,增量(初次置业)仍然会成为地产市场的主流,但伴随着这一趋势,尤其是中产阶层的形成,对于改善型居住的需求会继续攀升,从“有房才有家”到未来的“居住改变生活”,这一趋势将催生购房者重新定位房子的功能与价值,也就意味着房地产市场的再次洗牌。
从政策趋势看,“居者有其屋”正在成为政府执政的重要考量,这不仅关乎社会公平,更关系社会稳定,从这个角度而言,看似匆匆上马的保障房指标,将来会成为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指标之一。而另外一个事实是,中央政府对于耕地“十八亿亩”的政策高压线,将会促成所剩不多的住宅土地供应价格上涨,一方面是高歌猛进的城镇化战略(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达到65%,据中国社科院研究数据),大批的新置业需求将会继续攀升;另一方面是土地供应量的萎缩,两厢比较,从最基本的供求关系看,价格上涨的压力巨大。
因为万科,中国房地产进入千亿时代。而在千亿时代,经营地盘比抢占地盘更重要,如何满足持续变化的客户需求,如何通过居住改变生活品质,万科的加速在即(五年能否再造一个新万科),龙湖的转型已经开始,不同的定位,不同的客户群,但面对的却是同样的中国市场,同样的中国消费者。
龙象之争,只参与,不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