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博时代带给中国的机遇


  世博会在持续了6个月后,于2010年10月31日晚上圆满落幕,期间约有7308万观众来过世博。这次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国际盛会,也是世博会159年历史上第一次由发展中国家举办的的注册类世界博览会。与此同时,在世博中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为构思主题的中国馆,以其独特的外观设计和鲜艳的“中国红”以及挺薄的高度,可以称得上是世博园地标,醒目而又耀眼。中国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从当代切入,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凸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成就,回溯、探寻总过城市的底蕴和传统。随后,一条绵延的“智慧之旅”引导参观者走向未来,感悟立足于中华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未来城市发展之路。

  中国馆以叹为观止现有的高科技手段,短短的45分钟揭示未来城市发展规划的带有中国特色式的答案,让参观者体验到从现在、到古代、再到现代再到将来的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精华。那么,在世博闭幕之后,我们将怎样来迎接后世博时代的挑战呢?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呢?虽然因为现在的中国馆已经采取延展的措施,但我们不能仅仅局限在中国馆这一个方面,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如果中国馆延展结束了,那又该如何呢?

  个人浅谈,应该从经济、科技、素质等方面开始发展中国的后世博时代。在历经184天的上海世博会累计游客突破7000万人次,世博期间的餐饮消费总额预计也超过20亿元。在餐饮行业获得如此收益的同时,相关产业也将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也因此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世博提升中国的世界地位。在中国馆中,能说会动的《清明上河图》所采用的高技术,以及世博园内的使用的LED照明,智能电网等技术,新能源汽车,在线空气监测点等,他们会因为环保事业的不断发展,而成为环保型技术的新宠,低碳生活的新宠,不同角度展示未来中国的科技发展。当然,还有就是几乎让所有人都印象深刻的“排队”一词,在世博会试运行期间出现的入园拥挤无序,饮水池堆满垃圾等不好的现象,之后各种井然的秩序和周到的服务、人性化的管理的落实,游客的文明素质也的到不断地提高。因为国民素质的提高才是世博会上最好的展品,所以提高国民素质很重要。素质也是未来后世博时代的主旋律之一。

  后世博时代——中国经济转型之起点

  在经历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2009年无论对于世界,还是对于中国来说,都是不平静的一年。世界经济在一片变数中摇曳。2010年到来之际,国际金融危机渐入尾声,但经济复苏之路起伏不定。然而,就在这样的一年,中国上海世博会举行了,并圆满落幕。虽然在这期间,中国的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但我们也应当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避免出现世博后的经济减速,而日本的大阪世博会就是中国一个很好的前车之鉴。中国应该吸取日本在世博之后经济发展方式的教训。实际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最大的教训就是中国投资依赖性的增长方式再也不能维持下去。

  现在世博会对上海经济最大的改变,是推进了上海向国际化大都市转变的步伐。如此,世博会还将推动上海经济转型。因此,中国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将从世博会开始,从上海开始。我们需要不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为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发展阶段的敏锐洞察,是继续推进中国现代化航船的战略抉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这“五个坚持”,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和重点,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反映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与此同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十二五”时期,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低于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要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

  上海世博会为我们展示的新能源汽车、世界最大单体面积的太阳能屋面、最集中的半导体照明技术等高新技术,可以说是为上海打开了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大门。世博如同一扇门,不仅仅让我们看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精髓,更提供了我们走出去的机会。世博的召开使得上海成为中国的一个城市品牌,并越来越收到国际关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上海市考察工作,在考察期间,胡锦涛多次强调,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努力突破更多核心关键技术,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世博前期的投入、运营期间的收入以及后世博时代的经济推动力,都能给上海、中国的GDP带来可观的增长,当时世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却远不止于此。我们要借助世博实现经济跨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始,必自上海始。”这是一百多年前,晚清洋务实业家郑观应就提出要在中国上海举办世博会的想法,现在上海世博会结束了,那么中国经济的转型之点就要从这里开始。世博会既然给中国经济带来如此之高的增长,那么我们就应该抓住世博经济快速增长的尾巴,加紧实施产业机构转型并扩大内需。以上海为开端,开始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型之旅。

  后世博时代——科技引领新生活

  从取得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后,上海市投巨资进行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坑坑洼洼的路面得到了翻修,几千万平方米需修缮的房屋得到了统一修缮。此外,此次上海世博在单日客流创下103万记录时,未出现大规模的交通拥堵也得益于上海公共交通网络的飞速发展。筹办世博会期间,上海的轨道交通网络从原来的50多公里增加到420多公里。据统计,世博期间,90%左右的游客通过公共交通到大园区。此外在寸土寸金的上海,绿地和群众大型活动场馆十分稀缺。世博园区在策划之初就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实到园区选址、场馆空间布局、交通组织、新能源示范、绿地系统和景观设计、场馆后续利用以及周边地区环境整治等各个方面。根据上海市政规划,一轴四馆的保留、连同世博公园和后滩公园,将为上海中心城区绿地和群众活动场馆扩容。世博园区将融入上海主城区,成为一个国际金融和创意产业中心。与此同时,本届世博会可以称得上是一次全球科技的大展示。据统计,本届世博会光机器人的种类就达18种,世博会上不仅展品“高精尖”技术不胜枚举,展馆设计、用材也处处体现节能环保的高科技建筑材料。例如德国馆的外墙,是一种特殊的膜,1.2万平方米的膜可以发光,可以拆解剪裁,可以后续李勇制成手提包、遮阳伞等各种物品。还有能说会动的《清明上河图》所采用的高技术,以及世博园内的使用的LED照明,智能电网等技术,新能源汽车,在线空气监测点等。这些都将是未来经济发展和环保社会的最好帮手。

  温家宝总理在向首都科技界发表讲话指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从新中国成立起,我国的科技事业就开始奠基,并和共和国一起发展、腾飞。6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把科技摆在重要战略地位。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到“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独立自主地建立起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道路。“两弹一星”奠定了中国尖端科技基础和大国地位;陆相成有理论甩掉了中国“贫油国”的帽子;杂交水稻成为满足中国粮食需求和促进世界谷物生产的“金钥匙”;载人航天成功实现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我们在许多重要科研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有影响的科技大国和经济大国。理事告诉我们,科学技术决定民族兴衰和国家命运。而在去年9月以来,百年含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遭受了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挑战。这场危机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扩赛速度之快,超出了人们的预料。中国经济也受到严重的冲击,主要是外部需求萎缩,产能过剩凸显,一些行业企业上产经营困难,失业人员增多,经济增速明显下滑。我们及时果断地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坚持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基本立足点,努力做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政府调控与市场作用相结合,促进增长与改善民生相协调,全面实施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比较快地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的态势,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实际经济复苏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温总理还说,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短期的困难和长期的矛盾交织在一起,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资源环境的制约越来越突出,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只有加快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我们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因此,在经济积极向好的趋势得以巩固的时候,应该而且必须开始考虑长远的事情。长远的事情是什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科技和教育。要是中国真正走在世界的前列,必须有强大的科学技术力量,有一支富于创新的人才队伍,这是中国发展的后劲之所在、力量之所在。并且,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

  从温总理的讲话中我们不难看出,科技才是兴国之最根本。那么,现在的世博会就是一个新科技革命的开始,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实现再一次腾飞的起点。我们要想实现这一成功的腾飞,就应该想想好好应对、解决眼前的问题。中国现在正面临着大规模的城市化,对于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贫富分化等城市化这个“问题”的时候,在世博召开之后,我们就应该看到科技将会是一个很好的帮手。在世博会期间,清洁的卫生间,高效的垃圾处置,便捷的公交车,舒适的喷雾装置等,这些不但美化环境,还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捷。所以说,世博会上的低碳应用对城市建设发展起到示范作用。低碳应用在世博后应该继续发展,更好的利用到生活的每一个地方。世博立足于未来,行动要立足于现实,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延续世博会的生命力,让科技引领新生活的开始。

  后世博时代——提高国民素质的新起点

  从上海世博会期间,中国对世博的热情不仅让外方参展方吃惊,就连国人自己也颇为意外。尽管对世博的客流之众早有耳闻,有课的热情却不见消减。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这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奇迹——排队七八个小时,不为果腹或热核物质欲望,只是为了看一场来自异邦的十几分钟的电影,只为片刻的精神享受和高科技洗礼。现在让我们不妨对比一下两个多月前世博试运行时的场景:入园拥挤无序,入馆挤碎了玻璃,饮水池堆满垃圾,餐厅人满为患……当时的最大客流量不过30万左右,而至今最高客流则已超过55万。虽然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因有井然的秩序、周到的服务、人性化的管理、志愿者的耐心,游客的问美女高素质也明显提升,插队行为已成“过街老鼠”。

  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的讲话中,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交流方面提到:我国要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必须考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增强,靠人民生活富裕幸福,还要靠国民素质、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和道德力量。要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这就要优先发展教育。必须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这就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思想道德体系。尤其要注重诚实守信教育,推进社会诚信建设,在国际交往中树立讲信用、重承诺、言必信、行必果的良好形象。这就要加强对公民在涉外场合的文明修养教育,引导他们在境外尊重当地法律法规和民俗习惯,注意公众场合的言谈举止,当好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和中国形象的展示者。其实,从总理的讲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国民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的形象。而且,经济发展的背后也离不开国民素质的提高。我国要想加快经济发展,提升国际地位,那么国民素质的提高也将是重中之重。

  与此同时,上海世博会的举行,我们看到的不但是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更看到了国民素质的提高。世博这面镜子还让上海、让中国看到更多的不足,让国人看到了在国民素质、创新意识和发展理念方面,我们还有更多需要脱胎换骨的必要。世博中有关国民素质方面的问题,是我们以后不断努力改善、提高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如何改善、提高将是我们今后的一个重要的主题,那么世博会既然是一个好的开始,那我们就应该抓住他,将其好处不断的发扬,并不断的完善,进一步加强国民的素质的提高。所以,我们就应该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做起,不断提高国民素质,使我们不会再有“经济向上,国民经济向下”的那种感受。后世博时代——国民素质提高的新起点。

  历届世博会都凝聚了那个时代最为县级的科技与最高端的人类智慧,是人类智慧创意性的充分体现。世博会之所以具有今天的世界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人么对已有观念的突破以及人类集体直呼的聚合,这里面蕴含着无限的创意,创意的不断闪现成为推动世博会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世博会的内容来看,世博会主要展示世界各国和地区最新的科技和文化发展成果,实现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互动,而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产业两个最红要的支柱。因此,世博会的举行,会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繁荣起到经济的推动作用。上海世博会也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繁荣的新起点。

  后世博时代充满着无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时刻准备抓住后世博时代的机遇,迎接后世博时代的挑战,为上海的更好发展,为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化发展,为中国经济的腾飞,科技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全力以赴。延续世博会所带来的契机,开始崭新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