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按是信贷异化的典型


  在近日的文章中,我已多次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基本矛盾,是资本累积的速度快过新生的需求。信贷的出现就是为了增加低收入者的购买力,以纾缓需求不足的压力;同时还可以为积累在银行的资金提供出路,令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可以延后爆发。

  从这个角度看,格林斯潘纵容金融市场搞次按及其衍生产品,不但没错,而且有功,否则,资本主义的寿命可能延续不到今天。

  次按的出现,其经济诱因亦是因为它可以制造出更多的房屋需求,令地产、建筑、装修、家俬电器等一系列业务都可以蓬勃发展。把钱借给那些原本不符合资格的人去买楼,市场上就白白多了一大批买家,市场怎会不兴旺起来?

  次按能够膨胀得比其他信贷大,是因为它有抵押品;而地产作为抵押品的好处,是它有不灭性与升值能力。土地的价值不会在使用中被消耗,还可以因生产力的发展而同步上升,因而令按揭性质的金融产品有更大的可塑性。

  只要抵押品的价值能够不断上升,银行造次按,甚至造次次按,都不会有风险。关键是要不断透过次按制造更多的买楼需求,去支持楼价继续上升。这样供不起楼的买家,只要把楼卖掉,就可以把钱还给银行,甚至还有钱赚,可谓两全其美。

  有了这样的诱因,银行对按揭的审查就愈来愈松;没有收入证明的,未储够首期的也可以借;后来甚至发展至头两年免供,之后三年供半息;差不多只要你肯在按押文件上签个名,银行就可以给钱你买楼。于是,人人都乐意买新楼,换大楼;享受完免供期、低息期,就卖楼;又去买间新的,再享受过新造按揭的优惠期。

  银行为甚么只要你签个名就给你这么多钱,因为你签了名的文件可以包装成按揭证券,卖给其他投资者,银行就可以把风险转嫁给其他投资者。如果投资者有顾虑,银行还可以给你买保险;然后再制造出各式各样的期权去与保险产品作对冲,为金融市场提供了大量衍生性的新生意。

  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令投资银行需要不断发展新产品,卖给新客户。于是他们设计出来的产品愈来愈复杂,连行内人士也不一定明白;但他们的销售对象却愈来愈平民化,连「牛头角顺嫂」与「冰岛渔夫」都不放过。结果,当危机爆破时,不但美国的金融业受到创伤,全球各阶层的人都被拖累。其遗害之大,远超香港的「地产霸权」。

  可惜,世人至今仍不肯面对「资本霸权」的祸害,不肯正视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生财富的分配不公问题,不先解决这个问题,就没法消除资本积累快过新生需求的全球现象,就没法不任由美国继续搞QE3、4、5,以为世界的产品提供虚假的需求,就没法不继续用美元作全球流通的储蓄货币,就只能无奈地等待下一次比08年金融海啸更惨烈的全球性大灾难的来临。面对这场势将来到的大灾难,难道人类真的束手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