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又多次和商贸界的同行们交流一些全球知名企业、国际名牌为何在中国屡犯欺诈、损害消费者权益、恶意抬价、垄断牟利等恶行。为何这些在欧美国家或发达成熟的市场上看上去很乖的“企业良民”,到中国市场后,似乎横行霸道、趾高气扬,不仅从中国市场上赚取了巨额利润,而且还在冷笑中国人的无知或好欺负? 我反复想了一下,至少有五个方面的原因值得关注、警惕和反思:
一、资本逐利本性的疯狂暴露。
资本的本来习性,天生就是追求“低成本,高收益”,不省白不省,不赚白不赚,既然在中国可以做到既省事省钱,又不必付出成本和代价,何乐而不为?本性暴露无遗!资本从来就没有善恶之分,只有利益之求。中国各级政府和百姓对国际资本的盲目崇拜、相互而无知的理解,不断地渴求,无疑加剧了资本恶性的膨胀。
二、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和体制的不成熟。
实际上上,这些年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基本陷入停顿状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努力被现实的经济困境和各种利益阻止,权势介入市场,“负负相加”,导致无序竞争加剧,各种市场中的“坏孩子”风生水起。进一步说,“国际品牌”长在发达市场的土壤上没有问题,但一旦到了中国这块“市场力量贫瘠弱小”的土壤上,自然出现了变异。 中国市场经济不成熟的最主要表现,就是基于市场发育成长需要的诚信体系的严重缺失。失信和欺骗,充斥在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成为了一种“常态”。正是这种广泛的不讲诚信的风气,感染了这些一向讲诚信的外资企业和国际品牌,“言传身教”,“学坏容易,学好难”,很快他们也就“堕落”了。
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的缺失、冲突以及不配套。
现行的法律体系基本上是建立在转轨、过渡的工业化初期和中期,主要适应于半市场经济的状态。各级政府部门和民意代表对市场经济的本质缺少真正的理解,出台的大量相关法律法规,带着浓烈的计划经济、小农经济、部门经济思维特征,是一种以GDP和生产导向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于现代市场经济以资本运作、品牌运作和渠道运作为核心的全面侵略,不知所措,缺少必要的应对准备。理论落后,决策落后,法律滞后。相关的政策措施也常常是对牛弹琴,隔鞭骚痒,在这些国际品牌面前,成为了“小儿科”,几乎是不予置理。例如,汽车召回,再例如现在进行的康菲漏油事件等。
这些法律法规的落后和滞后,一个最基本的表现,就是管了许多不该管的,而对于损害和破坏市场经济的行为处罚甚微。现在一个鸡蛋的价格涨了近二十倍,但对于贪污、违法、造假的处罚,却仍然停留在十年二十年前的标准。如邮递过程和铁路运输过程对消费者财物损失的赔偿,简直就是儿戏。同样,对于类似家乐福超市欺诈事件罚款50万元、康菲罚款200万元以及某些房地产企业违法卖房罚款20万元,简直就是纵容违法犯罪。中国何时对这些垄断企业或超级霸权企业,能开出10亿元、50亿元的罚单,估计中国的市场经济保护性法律,也就基本健全了。为何美国对自己的企业,如医药、烟草企业可以开出5亿美元甚至上100亿美元的罚单,对个人赔款可以达到10亿美元以上,而我国却总是向这些企业在中国的恶行“低头”?
四、行业监管部门不作为。
行GDP导向下,各级政府部门就成为了招商引资、投资融资的“超级大企业”,政府部门普遍变成了“大利大作为,小利小作为,无利不作为”。对于无利的事,视而不见,见而不理,理而不力。实际上,对于各种乱收费、乱涨价、投招标中的乱定价、工程中的低质高价、对外合作中的损公肥私、假劣产品的广告、虚假广告、食品安全问题等,没有一个部门在事前是不知道的。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天天在各自的城市中,和每一个百姓一样,都感同身受,但为了少惹麻烦,避免责任,经常装聋作哑,甚至装无辜。在这一点上,工商部门、物价部门、质检部门,可以是最失职的几个部门。他们普遍不主动行政,更谈不上作为。其最大的能力用于“救火”和“大事化小”。
五、中国经济领域对外资外企的盲目崇拜和过度偏爱。
中国经济领域“骨子”里充满着一种本能的“自卑”和不自信,而对外资企业和外资充满着过度的崇拜,甚至一些地方在外资和外企面前,奴性十足,在民企和消费者面前“残酷无情”,丝毫不让,而对外资和外企,则极度讨好,甚至屈辱应对。比如,我们的银行等服务部门,对于百姓的利益诉求,哪怕是普遍储户提出的一点点赔偿请求,他们宁愿花费巨大的律师费和诉讼费,也不让“百姓”得利。反之,一旦外资外企提出投诉,一些政府部门则“心惊肉跳”,甚至不问清红皂白,全力上下息事宁人。同样,招商引资过程中,对于一些外资和外企的不合理要求,也设法满足。更有甚者,刻意打压民企,助长外企。例如,不少优质资产和城市用地,一些地方政府,宁可便宜地卖给外资甚至白送,也不让民企获得。一些工商行政部门,对外资“一路绿灯”,而对于私人或民企,则极尽苛刻要求。等等。
或许,这也就是我们的企业很难在外资面前抬起头的原因,也是为何中国企业很少在国外胜诉的原因,更是为什么中国企业喜欢用“假外资”、“假国际品牌”的原因,更是一些民企和富豪纷纷将财富转移到国外的原因。总之,一些政府部门和企业,“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几乎成为一种习惯。
当然,或许还有其他更多的原因,例如,我国消费者维权意识的薄弱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我只是想说明,国际品牌之所以在中国变得如此“爱恨交加”,绝对不只是外资的问题,更应该从我们自己的环境和做法中,寻找深层原因。
国际品牌在中国“变坏”的五大原因
评论
编辑推荐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