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保护区:如何实现保护与发展相协调


   

  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重要模式,其强调的动态、整体性保护方式是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流变性、恒定性和整体性特征而采取的一种科学保护措施,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自2007年设立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来,截至目前,文化部已先后设立了1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4年来,这一并无先例可循的保护模式成效如何?其间存在哪些需要规避的问题和遵循的规律?日前,文化部召开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现场交流会,来自1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相关省区市文化厅局负责人以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的有关专家对此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坚持保护与 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真性或本真性是其基本保护准则,这就出现了一个两难现象:一方面,原真性要求更真实地体现或保存在历史过程中或当下存在的一些具有个性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另一方面,生活在这一区域的民众需要并希望改善生活,实现与其他区域同样的现代化程度。这随之带来了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文化生态保护区能否进行产业化开发?

  “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保护宗旨,但不能单纯以合理利用或生产性保护方式为名,以盈利为目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进行大规模的产业开发。”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大学教授乌丙安说,受当下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建设思路中对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缺乏热情和兴趣,热衷于“打造”保护区的文化品牌,追求品牌创意产业效应,以开发经营旅游产业为目的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应予以警惕。

  “工业化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损坏、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因素,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减少、避免这种威胁,而不是为旅游鸣锣,也不是为产业开发开道。”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祁庆富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具有公益性的“文化事业”,而不是“文化产业”,这是一个基本的定位。

  青海省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管委会主任马明生认为,在非遗的传承保护与利用发展关系的处理上,需要进一步理清思路,既不能因为传承保护而排斥文化产业发展,也不能因为发展文化产业而破坏、削弱非遗的本真性保护,如何找到两者的契合点,是当前一项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增强保护区群众 文化认同

  如何实现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社会动员,使各方面达成共识,最终形成政府主导、民众主体、社会参与的良性互动,是事关保护区建设的重大问题之一。

  民俗学专家、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陈华文认为,由于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存在不同民族、语言、环境和职业的差异,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或项目非均衡存在成为一种常态。“一个非遗名录对于另外一个非遗名录存在的不完全认同,或一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内对于更小区域或村镇等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认同,会造成区域内整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困难和障碍。”陈华文说。

  “仅由政府担纲,缺乏民众认同和参与,文化生态保护工作仍是无本之木。只有一个区域全民文化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才能真正形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局面。”江西省文化厅有关负责人说。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则通过利用文化遗产日、传统节日等,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演;邀请专家进镇入村,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培养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在保护区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培养中小学生对徽州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让非遗走近民众,让民众亲近非遗。“这既扩大了徽州文化的影响力,又增强了保护实验区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形成民众主动参与、自觉保护文化生态的良好局面。”安徽省文化厅副厅长唐跃说。

  多位与会专家认为,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总是与文化认同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文化认同是文化存在和传承的重要动力。区域内非均衡分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或项目必须通过宣传、教育与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观念认同,最后实现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文化认同。

  以人为本 守护精神家园

  针对当前出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物化”趋势,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一定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本型保护思路,真正把传承人的保护和传承作为统揽保护区建设的核心工作来抓,使群众真正成为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踊跃参与者、真正受益者和实际传承者。

  非物质文化遗产离开人的活态传承就失去生命力,就不再存续,因而只有传承人才是真正的核心传承载体。祁庆富说:“只有寻找和保护住了非遗项目传承人,才能真正保留住其所承载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

  “保护一种非遗项目和实体,并不在于其在艺术形式上如何精致,重要的是其本身所蕴藏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只有通过保护该项目的传承人才能得以保留和传承。”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说。

  与会专家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民族、社区、群体的文化情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绝不能丢失和忽视这种珍贵的情感诉求。因此,尊重社区民众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文化情感,保护非遗项目传承人,“守护精神家园”应成为各地在编写《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和《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时的一个根本目标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