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都是比较出来的


 

 苦,对当今的很多人来说,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是在人们的记忆中,好像并没有走出多远。

  俗话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说的就是在甜水中泡大的,感觉不到什么是苦。曾有过一段“忆苦思甜”教育,我们学校没搞到野菜,却搞到了一些地瓜(红薯),辅导员让我们吃了,吃完后问我们好吃不好吃?没想到我们齐声说好吃,结果气的辅导员直说让你们天天吃你们就不再说好吃了。是啊,平日里吃大米白面的,偶尔吃一回红薯或野菜的就算图了个新鲜,现在城里人不也时不时地买点地瓜野菜吃吗?

  小时候的农村,成天吃玉米面窝窝头,只有逢年过节才捞着吃一回白面馍,当时吃着这白面馍还真觉着香哎。可后来常吃了,并不觉着香了,却怎么也找不回当年那感觉了。

  平日里我们常喝白开水时不会感觉到其有味道,但是当你先品尝了苦水后再喝,你就会感觉:“哟!甜啊”。是的,总吃甜食的人,是感觉不到糖有多甜的。

  所以说,苦也是要比较的,若是没有比较,那就不知道什么是苦。

  谈苦,此苦并非五味之苦,并非酸、甜、苦、辣、咸之苦,那种苦无非就是一种味道,一种感觉。这五味的苦有:苦瓜、苦菜、苦杏仁、苦胆、苦酒等。

  这里谈的苦,是心苦,有道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说白了就是苦在心里,这种苦其实也一种自我感觉,只不过是自已的一种内心感觉罢了。

  心苦(以下谈的苦都为心苦),就是一种自我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就是与自己的曾经做比较。

  “十年寒窗苦读”,可见读书也是一个苦差。在很多读书人把读书当作一种苦差的时候,对于那些被剥夺了读书权利的孩子,在他们眼里,能在教室里读书,是多么羡慕和神往啊。

    对于坐(骑)惯了车的的人来说,走路,就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