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官民PMI数据迥异 总体预计2012年经济增速前低后高


  官民PMI大小企业两重天

  PMI是国际上通行的宏观经济监测指标体系之一,通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PMI高于50%,反映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则反映制造业经济衰退。值得关注的是,2011年12月31日汇丰银行发布的12月汇丰PMI终值为48.7,远远低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字,这也是汇丰PMI连续两个月低于50的 “荣枯分水岭”。而官方民间PMI数据相左,已经不是近来首次出现。此前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2011年10月PMI指数为50.4%,环比回落0.8个百分点,创下受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2009年2月份以来的新低;但当月汇丰调查并公布的PMI则完全呈现出另一番景象:10月份PMI为51.0%,连续第三个月保持增长,创下5月以来最高增速,高于9月的49.9%,并重回50%分界线上方,显示出经济向好。

  官方民间PMI数据为何屡屡“打架”?金模网CEO、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罗百辉表示,两者数值相左其实反映了目前国内大型制造企业和民营小企业的走势不同,汇丰中国制造业PMI表现一直较弱,主要是因为从银行获得贷款存在困难的中小型企业,在该指数中所占的权重较大。

  罗百辉指出,官方民间两个PMI指数都是按分类对选定的企业抽样调查而非普查,两者抽样企业不同,自然结果会有一定的差别。两个PMI调查就数据涵盖样本数量而言有区别,官方PMI调查的企业以国有大型制造业为主,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调查的有820家企业,更多涵盖了经济中重要的国有部门;而汇丰则更偏向民营小企业,其调查企业在430家左右,但其样本更多地涵盖了小型民营企业。因此可以说,官方的PMI更多地反映了国有大型制造企业情况正在好转,而汇丰指数则代表了民营小型制造企业的发展趋势依旧艰难。

  2011年12月PMI结束下跌态势重回50%临界值上方,显示经济“缓中趋稳” 我国宏观经济重回“景气”区间。全年来看,我国经济发展仍处在平稳较快增长区间,物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控制。不少专家预计,2012年经济发展可能呈现出前低后高的趋势。

  PMI连跌两个月后回升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当日公布的PMI数据显示,2011年1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3%,环比回升1.3个百分点。这是该指数在连续两个月回落跌破50%后首次出现回升。同期公布的汇丰中国制造业PMI指数也结束前期跌势,回升1.0个百分点至48.7%。

  针对2011年1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情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员张立群分析认为,尽管基于对未来出口和投资增速下降的估计,国内外对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普遍存在担心,但这表明未来中国经济增速不会出现大的滑坡。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也指出,整体来看我国经济增速依然趋缓,但前期下降明显的需求有所回升,经济呈现“缓中趋稳”的态势。

  “两节”效应带动内外需好转

  金模网CEO、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罗百辉认为,内外需求好转是带动2011年12月PMI回升的主要因素。数据显示,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生产指数升幅都在1个百分点以上。尤其是受“两节”带动,居民消费需求提前释放。新订单指数为49.8%,比上月上升2.0个百分点。同民生相关的行业,如农副食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上升明显,显示出较强的内需增长潜力。

  罗百辉表示,从国际环境来看,目前欧元区PMI已经是连续5个月低于50%,预示着其未来经济萎缩态势仍将持续;美国经济走势能否出现预期回升,仍不明朗,我国出口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从制造业新出口订单指数来看,最近5个月以来除了9月份略高于50%以外,其余月份均处在50%以下。

  鉴于目前的全球形势,短时间内出口不会出现反弹,但由于贸易行业的相对收缩,出口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已降低。

  预计2012年经济增速前低后高

  受发达国家经济震荡下行和国内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影响,2011年中国经济增速总体呈回调态势。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其每年一度的新年贺词中说,今年中国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2012年将是稳中求进的一年。在“稳”字当头的大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将具有坚实基础,工业生产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速度。然而,在各项指标略有好转的同时,我国也要密切关注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变化。从发展趋势来看,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影响出口、楼市调整影响投资和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持续“三碰头”依然是2012年我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因此“稳增长”将成为宏观政策的主要任务。

  不少专家预计,2012年经济发展将呈现前低后高的趋势,“一季度低开,二、三季度稳走,四季度可能有所回升”的局面。而在一季度经济可能继续走低的情况下,如何平衡经济增速下滑和物价大幅波动之间的关系,依然是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