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11年8月31日《21世纪经济报道》披露:2011年上半年,浙江新增中小企业5万多家,注销1万多家。但这个数据并不足以反映中小企业目前面临的真实困境,浙江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称:“目前,浙江有20%的中小企业处于停工和半停工的状态,远远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并且,这一数字仍可能继续扩大,今年下半年,若外部环境不发生大的变化,政策不做出调整,这一数字还将扩大到40%。”有官员指出,导致今年中小企业日子异常艰难的原因是:国际经济波动、宏观政策趋紧、通货膨胀明显、要素制约加大。有经济学家也如此概括中小企业目前面临的困境——“三荒两高”:钱荒、人荒、电荒,高成本、高税收。
报道称,温州中小企业目前遭遇的困境,与2008年金融危机时有很大不同:2008年,许多中小企业是因为接不到订单,被迫停工甚至倒闭,而这一次的困境是,有订单企业都不敢接,不愿接,因为利润太薄,很多企业的利润只有1%到2%,甚至亏损。
为什么利润会薄呢?温州规模最大的打火机企业——东方打火机厂的负责人算了一笔账:“2011年以来,虽然企业已经裁员200人,但其用工成本却增加了10%。而且产品价格还不能同比上涨,否则就没有竞争力了。”
这让人想起“企业办社会”,1998年开始的房改,当时提出要改革“企业办社会”,让企业和政府各自回到本位,企业轻装上阵追求盈利,政府维持经济秩序并提供公共福利。就住房问题而言,成功者可以通过买商品房解决,弱势群体由政府提供保障房(针对底层人群的廉租房和针对中低收入人群的经适房)。然而,回看这几年,公共福利这块显然已严重滞后,所以,逼迫着马云们自己咬牙扛下这块。
类似这些转嫁给企业的社会成本导致的后果呢?浙江省商务厅综合处对1700多家外贸企业的最新追访,显示约两成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在利润总额中占比不到20%,呈现“企业主营业务边缘化”现象。因为利润薄,近年来部分中小企业仅把实体产业当做融资平台,将资金用于投资房地产,甚至股市等。如果,实体产业逐步空虚化,而实业家们又热衷于搞投资,对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而言,是不是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因为牵涉的因素太多,要论述清楚上述这些话题未免过于复杂。事实是,无论如何,一大批中小企业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一个经营环境:高成本、高税收的双高时代,又加上时不时来搅一下局的“钱荒”、“电荒”。要谋求现在的生存和未来的发展,企业的正确思维应该是:谋求能改变领域的突破,放弃你自身没法把握的幻想。能改变的是自身的运营效率,不切实际的是:指望公共福利能在短时改善的幻想。
如果企业要谋求自身运营效率的改变,其根本又回归到对人的激励。在这点上,又有两点需要企业作出深层思索:其一,对人的激励,是不是仅只有高的物质利益回报措施?第二,予以员工比之前高的物质利益之后,其效率是不是能同步跟着水涨船高?
仝博咨询专业顾问师认为,既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企业不得不去“办社会”,那么,上述这两点,企业需要给出答案,越快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