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复制工艺生成新材料


  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科学家已经开发出一种人造结构,可以自我复制,这个工艺有可能带来新型材料。在自然界中,自我复制普遍存在于所有生物体,但人工自我复制一直难以捉摸。这一新发现是第一步,将走向整体工艺的自我复制,适用于多种不同的随意设计的种子。这些种子取自DNA多面体模序(tile motifs),作为字母,排列拼出特定的单词。复制过程保存了字母序列和种子的形状,因为需要这一信息产生下一代。

  进行这项工作的研究人员,来自纽约大学化学和物理系,以及软物质研究中心,研究刊登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

  这一工艺很有希望创造新的材料。DNA是一种强大的功能实体,可以组织自身和其他分子,形成复杂的结构。最近,DNA已被用来组织无机物质,如金属颗粒也可以。纽约大学科学家重新创造了这种类型的组装,他们是在实验室进行的,预示着最终可以开发自我复制材料,这种材料会有多种不同的模式,也具有多种功能。纽约大学研究人员取得的突破,就是复制一个系统,它包含复杂的信息。因此,复制这种材料,就像复制细胞的DNA一样,不局限于重复各种模式。

  为了证明这种自我复制工艺,纽约大学科学家们创造了人造DNA多面体模序,就是短的,纳米尺度的DNA排列。每个多面体作为一个字母,A或B,识别并结合到互补字母A'或B'。在自然界中,DNA复制过程中涉及碱基之间的互补匹配,腺嘌呤(adenine)(A)匹配胸腺嘧啶(thymine)(T),而鸟嘌呤(guanine)(G)匹配胞嘧啶(cytosine)(C),以形成熟悉的双螺旋结构。相比之下,纽约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人造多面体或模序,被称为BTX(弯曲三重螺旋分子,含三个DNA双螺旋),每个BTX分子包含10个DNA链。不同于DNA,BTX代码不仅限于四个字母,原则上说,它可以包含数亿个不同的字母和多面体,配对使用互补的四个DNA单链,或“粘性末端”,位于每个多面体上,形成六螺旋束。

  为了实现自我复制的BTX多面体阵列,需要一个种子三联码字(seed word),以催化多代相同阵列。BTX种子包含的序列有七个多面体,就是一个 7个字母的单词。要进行这种自我复制过程,种子就要置于化学溶液中,在那里它会组装互补多面体,形成一个“女儿BTX阵列”,就是一个互补词。这一女儿阵列然后要脱离种子,这就需要把溶液加热到大约40℃。然后重复这个过程。女儿阵列结合互补多面体,形成一个“孙女阵列”,从而实现自我复制材料和种子信息,在原种子字内复制序列。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过程不同于细胞内发生的复制过程,因为没有生物成分,特别是酶,用于执行,甚至DNA也是人工合成的。

   “这是第一步,这一工艺是要创造自我复制的人造材料,可以用任何成分。”保罗•蔡金(Paul Chaikin)说,他是纽约大学物理系教授,也是这项研究论文的共同作者,“下一个挑战是创造一种工艺,使自我复制不仅发生几代,而且足够长,可以呈现指数增长。”

  “虽然我们的复制方法需要多种化学物质和热加工循环,但是,我们已经证明,可以复制的不只有分子,就像细胞DNA或RNA,而且也有离散结构,这些结构原则上可以形成许多不同的形状,有许多不同的功能特性,与许多不同类型的化学物质有关,”纳德里安•塞曼(Nadrian Seeman)补充说,他是纽约大学化学系教授,也是研究论文的共同作者。

  这项研究得到的补助资金来自WM凯克基金会(W.M. Keck Foundation),国家科学基金会材料研究和科学工程中心(MRSEC),国家普通医学科学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General Medical Sciences),美国陆军研究办公室(Research Office),美国宇航局和海军研究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