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春宝在很多文章中,都强调民族性的问题。在企业(特别是中国的企业)战略决策思路之中,同样需要遵循以民族化是核心,以国际化是包装的原则,所谓传统是主、变革是辅;根基是本,发展是末。
但假如突出了民族角度的狭隘性,一味的以核心示人,就会很容易受伤,但假如把所包装的国际化形象变成核心,就会让自己沦落成为卖国贼的角色。随时会遭遇市场的危机,甚至让自己遭到市场的唾骂、抛弃。不仅似无葬身之处,而且在企业的“墓碑”上留下了骂名。
如何将民族化与国际化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是企业战略决策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战略执行之中需要注意的原则问题。
国际化不仅是在品牌、人力资源团队、管理制度、标准化以及产品包装等方面,还包括财务税务审计方面的,法律事务方面,还体现在诸如跨国并购、资本运作和金融工具之类的选择应用问题。本文简要说企业如何去打造国际化的品牌形象问题。
首先看国际化的团队和人力资源方面,企业吸收几张洋面孔加盟是很有必要的。但国际化的面孔绝对不应该仅仅充当洋花瓶的角色。
成熟企业不仅拥有几张洋面孔,更重要的是通过设立办公室与相应的沟通平台,建立从人员到业务的协作机制。更重要的是在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战略之中,尽量规避彼此纷争,并降低摩擦给企业所带来的损失与伤害。在平台呈现与后台支持方面,有相辅相成的感觉。
国际化所呈现的是面孔与感官上的东西,更是文化的融合,是内在力量整合外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种角度而言,自然是需要把本末的问题搞清楚了。
当国际经济持续低迷,裁员严重的时候,选择高科技的方式,让没有工作的人有工作,让有工作吃不饱的人能有兼职获得外快的机会,让TA们通过一扇窗看到外面的一片天空,给他们提供前景和希望,这是企业的职责。
通过洋面孔不仅可以让自身的企业结构更趋于扁平化,可以更多地应用网络科技所带来的便捷性,更重要的是可以在跨国企业之间建立一种天然的信任度,争取国际业务。至少在操作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与企业文化的制度化建设之中,会有重要作用。
假如能通过相应的国际化的协会、猎头、品牌顾问以及传播机构进行形象传播与热点炒作,就可以在行业服务之中突出国际化的形象,在产品、系统与功能实用上突出相应的深度。而在传播过程中,更可以通过跟协会之间、与媒体平台之间、在相应的会展与活动方面,强化自身的深度挖掘策略。
其次看标准化的制度建设与激励机制方面。
企业选择激励所使用的产品与服务,同样能体现国际化的水准。即使简单的礼品与奖品选择,都是可以体现自己的国际化倾向的。即使是采取民族品牌的采购,都可以加入国际标准,并进行国际化的传播。
从某种角度看,让自己变身为国际品牌的采购方,无疑也会提升自身的形象。这大概也成为国际品牌的传播策略之一。
品牌形象越是高端,就越是容易带给市场和消费者产品(服务)本身之外的更多东西,或许仅仅是虚荣,或许是一种光环的折射作用。总之在品牌定位和传播方面所做出的投资,都会加倍得到回报的。
第三是在思维方式上,需要遵循国际品牌之间所共同认可的价值观。
其实国际化的面孔并不单纯意味着思维方式的国际化,所谓国际化,更多的在于让国际客户对你有亲和力。因此在创业过程中,选择可以朝纵深发展的行业领域很重要,那将决定你在专业的市场细分的过程中,拥有什么样的品牌定位与服务等级形象。
所谓国际化的含义,除非是牙膏、洗衣粉之类的快消产品,否则并不单纯是无孔不入的市场占有,不是从都市到乡村的全方位占有。比如奢侈品与顶尖的品牌,都仅仅是在相应级别的城市那些屈指可数的卖场之中,以专卖店或者旗舰店的方式呈现。对品牌维护与支撑都需要遵循严格的操作规范。
企业决策者必须清晰地意识到:
你是否能拥有从平台到流程的全套管理系统?你是否能拥有从人员选拔到团队晋升的顶级管理理念?你是否拥有国际化的面孔与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你是否拥有国际水准的资本支撑与操盘团队?这将从根本上决定你在企业运营方面的水准和效果。
企业的对外呈现,并不单纯是几个页面或者是一些印刷品的双语甚至多语种的问题,而必须是从设计风格到具体包装,从文字到视频,从管理理念到人才团队,从公关传播到形象推广,均突出国际性。作为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企业的水准还真的不单纯是体现在专业水准上,更多的是体现在专业包装和发展模式上。
当然,更重要的是不要忘本,你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可以风光无限,可以在资源整合方面呼风唤雨,但千万不要舍本逐末,更不要忘记所根植的这片土壤,从历史之中传承的基因才是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