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重化工业的优势


  首先我要解释一下什么是重化工业。重化工业泛指生产资料的生产,包括能源、机械制造、电子、化学、冶金及建筑材料等工业。重化工业显然要比轻工业有更高的附加值,但是这里的重化工业不是指那种粗放型、没有技术含量的重工业,而是指资金和知识含量都较高的基础行业,产品市场覆盖面广,被誉为一国或地区经济的“脊梁”。重化工业有以下特点:企业规模较大(资金投入多);技术含量较高(很多跟军工有关联);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效应显著(例如造船、汽车、飞机产业);消耗能源较多;环保成本较高。而且在发展重化工业的同时还可以带动知识经济产业,而知识经济产业反过来又促进了重化工业的技术进步。其中最关键的是产业的带动效应,比如说你发展了造船业,刚开始可能90%的设备都要进口,但是随着发展可能只需要进口30%的设备了,70%的设备都实现国产化了,这样就带动了国内其他产业的发展,而这些设备比如发动机又能带动一大堆行业的发展,甚至会设计到尖端技术。

  显然重化工业前景无限光明,那为什么巴西、东南亚没有成功实现向重化工业的转型呢?因为现在的重化工业门槛很高。当然你可以进入门槛很低的重化工业,不过那应该还叫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低端造船业、低端钢铁业、低端化工产业等,不过这样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业利润很低,而且中国也在大力发展重化工业(中国钢铁业、造船业规模都是世界第一,汽车业是世界第二,有很强规模效应)。重化工业的门槛高是由于任何一个重化工业的进入都需要巨额投资,需要相对齐全的制造业基础(总不能什么设备都要进口吧),需要一定的技术基础和研发实力,否则就会始终处于产业的中低端。而巴西和东南亚,恰好在这些行业都有先天的不足(相对来说巴西稍好):资金门槛就难倒了几乎全部私营企业(民主国家政府一般不干预企业),技术开发实力欠缺(军工产业是一个很好的衡量标准),技术人才匮乏(没有这方面的产业也就无法培养这方面的技术工人和研发人员,从而恶性循环)。

  那为什么日本、韩国、台湾和新加坡能实现重化工业的转型呢?我发现恰好这些国家都凭借国家力量直接干预企业而实现向重化工业转型。日本,即使是现在都是政府、企业一体的,那些大企业中无不隐藏着政府的影子,而且这些企业还相互联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这个企业有困难,我会支援你,重大的研发计划往往都是几个大企业和政府联合研发,而研发成果大家共享。而韩国那几个企业在开始几乎都可以称得上是国有企业了,现在遇到了重大技术攻关也是同行业几大企业联合研发(比如最近韩国三大船厂计划到2010年联合攻克LNG船的日本和法国的技术壁垒)。台湾的芯片产业的几个董事长就是当初蒋经国时期被国家派往美国学习芯片技术,然后回国开创的企业,这中间没有国家力量的帮助基本上就没有实现的可能。而新加坡就更不用说了,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大的集团。最好笑的是,巴西最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巴西飞机工业公司,能生产有竞争力的支线飞机,而这个企业却正是一个国有股份占绝大多数的国有企业。

  说了这么多,无非就一个意思,发展重化工业没有国家在里面其主导作用,光靠私营企业自己的累计发展很难,也很慢。我并不是说就一定是国有企业这种形式,而是说一定在开创期要有国家的扶植,从政策上,也要从资金上,必要时还要用国家的研发力量帮助攻关关键技术。

  说到这里,大家会霍然开朗,我靠,重化工业不就是为中国转型准备的吗。亚洲四小龙能发展重化工业的条件中国都有,甚至有过之而不及。资金,中国目前最不缺的就是这个,只是不知道怎么花而已;工业基础,除了美国,现在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有中国这么完备的工业基础;技术,基础技术有,先进技术还有所欠缺,不过这个欠缺是指相对年收入2-5万美元的日本、韩国、美国说的,跟人力成本相当的国家比谁的技术有中国NB,这又形成了比较优势;人才,中国完备的工业基础培养了一大批产业工人,而且现在国家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2010年初中毕业生中会有一半进入中等职业学校),至于研发人员确实还存在经验不足,研发能力有限的局限性(相对发达国家而言),但是只要有合适的机会,谁敢忽视中国人的研发能力;最关键的是,中国有一个举国体制,对关键技术可以集体攻关,大家看看十一五科技发展计划,2010年科研投入达到GDP的2%(2006年为1.4%),在十一五科技规划中几乎所有重工业行业都有重大技术项目科技攻关项目,通过几个重大项目来带动整个行业的系列化技术突破。为什么韩国那么担心中国的竞争力而不是什么印度、俄罗斯,原因就在这里,中国在重工业跟韩国的技术差距其实就那么几年,韩国许多产业和政府对中国非常重视,中国有什么突破他们都知道,前段时间好像是韩国现代汽车的几个员工涉嫌向中国出售技术资料搞的韩国举国震惊。

  由于重化工业门槛高,导致中国进入重化工业的企业大多数是国企,国企的管理一般来说会比民营企业差,但是呢,在重化工业有点不太担心,因为重化工业由于门槛高,所以竞争压力相对小,对品牌运作要求也不高,只要你技术、实力过硬,就不愁没有市场。而且重化工业是一个大体系,不可能一家公司包圆,可能一个最终产品真正生产厂家只能涉及到20-30%价值,其他的都要通过购买其他零部件商的形式转移给别的企业,这里面民营企业大有可为,要知道日本现在出口产品大多数都是零部件而不是最终产品,但是零部件的利润不一定比产品小。更何况,重化工业,除了军工,绝大多数行业都是允许民营企业进入的,只要企业具备了相应实力就可以进入,通过鲢鱼效应来刺激国企不断革新技术、加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