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末日情结下的反思(12月22日)


 

世界末日情结一直徘徊在人类的阴影上,人类等待救世主把自己拯救,或者有机会自救。这种末日情结来源于宗教信仰中的终极审判。

终极审判是双刃剑,积极的方面是劝人向善,让人在有生之年能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不要做出过于出格的事情,即使犯错都要诚心忏悔,并用好事去补偿赎罪,否则会遭受死后的惩罚;而消极的一面是似乎总是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控制人的言行,而没有丝毫自主权,某些人造成的损失要别人一同来承担。

 

2012并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末日猜想,有关世界末日的谣言,迄今已有约200个版本。比较著名的如1891年摩门教世界末日、1910年哈雷彗星毁灭说、2000年千禧危机等,都不同程度地引起公众关注,较早的预言可追溯到公元970325日,一些术士的末世预言引起西方长达30年的恐慌。

末日情结已经形成了“狼来了”效应,就如口头警告一直都没有实际的惩罚,这种纯粹威慑所形成的会是相反的效果,不仅不能让那些犯过错的人悔改,反而会刺激那些原本没错的无辜者,加入到破罐破摔的队伍之中。

客观地说,末日情结已经成为某些人用极端行为,丧心病狂地挥霍资源并给陌生人造成伤害的心理根源。理性的人、无助的人、善良的人,保持淡定的心,该干什么还干什么,该怎么干还怎么干,但保持这种淡定和职责自律的难度越来越大了。

 

就如专家们所说的:不如变世界末日世界反思日。谁在推动炒作末日谣言,谁在这场谣言游戏中受伤害,面对末日我们该反思什么?虽然从理论上,我们都意识到需要珍惜现有的资源与环境,珍惜时光陪同最重要的人度过,但实际行为上,我们却在跟理性背道而驰。

从商家的末日用品到房地产商的末日抵押,从旅行社利用末日大肆促销到邪教利用末日骗人敛财,从无知者的恐慌抢购、无度挥霍到白领精英们的抵押捐赠、娱乐传播……尽管中外专家不断辟谣,这个荒诞不经的预言还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真实而严重的后果。

 

自从世界上诞生了好莱坞的商业大片模式,这种原本在宗教信仰之中蔓延的话题,就开始用影视与游戏等方式传播,并在以讹传讹的状态下失控,并逐渐影响到人的思维与意识。

好莱坞一直在从这种恐慌中赚钱,美其名曰传播普世价值观,实际上不过是宣扬美国那种凌驾于国家主权之上的盛气凌人的态势。好莱坞所秉承的这种美国式的家庭与国家民主,并用那种普世的招牌之下,树立并传播其所倡导的价值观。

好莱坞习惯于用末日情结作为创意去创造用强大资本支撑的商业大片,每次都是在人类面临生死存亡之劫难的时候,美国诞生孤胆英雄,力挽狂澜,扭转灾难的结局,或者是虽然家园遭受破坏却希望尚存。总是会有崭新的太阳照样升起。

利用人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慌,而给美国自身树立救世主的形象;即使已经末日临头,都要给自己的家人最后的爱,学者们即使遭遇所有的责难,都要发扬坚定的独立学术精神,直面灾难的发生,并成为拯救世界的最后一丝希望,而且总是在最后一秒败中取胜,并留下希望。如今日韩的电影与动画片也在导入这种救世情怀。

 

从危言耸听到惶恐,再到自诩幽默的调侃。这就是人类对2012这个超级大玩笑的态度转变,其实对于世界末日的情结,人类从来都没有转变,只不过用不同的方式去理解,反正谁都不能确定自己是在什么时候,以哪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能多拉一些人跟自己共同灭亡,倒也是一种值得欣慰的事情。

就如一个朋友所说,怕的不是世界末日本身,而是怕自己成为唯一的幸存者,在寂静的世界中饱受孤独的摧残,还不如死了更好。

 

很多人选择死亡,并不是因为客观条件恶劣到难以承受的程度,而是难以承受心理压力而放弃。就如《1942》中所说的,既然认识自己的和自己认识的都死了,那么也就没有必要再去逃荒了,返回身去踏上回家的路,死的时候还能离家稍微近一点儿。

贾春宝认为,人类所承受的灾难在很多时候其实不单纯是命定的轮回,而更多的是对于不计后果地挖掘开采,以及心灵蒙受尘埃所得到的应有的惩罚。这大概是人类难以逃避的。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之后,确定的是TA注定会在某个时候以某种方式离开,不确定的是TA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离开,离开之前与离开的时候承受多大的痛苦。整个人类也是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灭亡,在灭亡之前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

如果知道死亡注定降临,那么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就如《老子》的那句代表非主流人群利益的话“民不惧死,因何以死惧之”,不想死是因为不甘心,是因为有心愿未了。就如《非诚勿扰二》说的,要“有尊严地去死”。如果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人生告别会”,那么相信也就会让遗憾来得更少一些了。

 

死亡本身确实是说不清楚的事情,因为谁都没有死而复生的经历,即使描述得再有声有色,除了增加别人的恐惧之外,也不会有什么特别大的用处。其实不管是哪种信仰,都是不应该惧怕死亡的,正是因为宗教让人逐渐缓解了对死亡的恐惧,才在最终得到更多的信奉。

比如佛教认为是有个极乐世界,人之离世叫“圆寂”。所谓圆,是圆满回归的意思,寂就是寂静无声,是彻底摆脱尘世苦难的意思,而在人死之后之超度仪式,大体上是希望用积极而正面心态,让往生者安静地上路,“早死早托生”。

道教的浪漫的庄子则不仅不为刚刚故去的老婆而过分悲伤,甚至盘腿坐地,鼓盆而歌,那才是真正参透生死的人,庄子讲“察其生命之始,而本无生;不仅无生也,而本无形;不仅无形也,而本无气。阴阳交杂在冥茫之间,变而有气,气又变而有形,形又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为死。

故人之生死变化,犹如春夏秋冬四时交替也。她虽死了,人仍安然睡在天地巨室之中,而我竟还悲哀地随而哭之,自以为是不通达命运的安排,故止哀而歌了。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于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故生者,假借也;假借它而成为生命的东西,不过是尘垢。

死生犹如昼夜交替,故生不足喜,死不足悲。死生都是一气所化,人情不了解此理,故有悲乐之心生。既明其中道理,以理化情,有什么不堪忍受的呢?况且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

 

古兰经文来看,伊斯兰教认为人类的起源,非从猿猴“进化”而来的,而是由真主所创造,真主所养育,真主用泥土的精华造人,表示人在物质方面与地上万物一样,由地上的物质造成。另一方面,真主把“灵”吹入人体,因此,人还具备源于真主所赐予的灵魂。

伊斯兰教认为,由于人之生存端赖灵魂的存在,否则人便变成一具尸体,故灵魂是人的核心,而肉身只是为完成生命过程之工具。真主命令众天使向人俯身叩头,象征人的品位比天使高,因为天使是绝对服从真主的命令,而人却被赋予自由意志,人若经自己的意志决定服从真主,便显得更为可贵。

伊斯兰教认为,真主创造了宇宙大地,一切飞禽走兽,花草树木,最后创造人来成为大地的代理者。人在地上的任务,在被创造时就确定了。真主创造宇宙万物,包括人,并不是儿嬉的,而是充满智慧的,有其计划的。

伊斯兰认为死亡只是从今生过渡到后世的一个阶段。这是伊斯兰一个很重要的基本信仰。相信在世界末日,每个人都会复生,并在真主的跟前接受审判,审判的标准是每人在今世时所作的善恶为准;如果某人是信仰正确兼且行善,这人就会得到天园的赏赐;相反,如果某人不信真主,恶绩昭彰,所得的将会是火狱的刑罚。

 

基督教说,假如你时刻真心做忏悔,即使曾经恶贯满盈,十恶不赦,上帝都会原谅你,为你打开通向天堂之门的。所谓地狱不过是对那些有不同信仰的人,或者是曾经作恶而且一直都不知悔改的人之恐吓。

天主教的普渡观念则源于天主的博爱,并兼具中国慎终追远的含意,及教化醒世的深意。天主教的生死观,把生死看待为一种喜悦,因为人生完成了使命,死亡后,永生是真正生命的开始。相信当人死后,接受上帝的审判,有人上天堂,有人下地狱,有炼狱的观念,是让愿意悔过而自认为不配升上天堂的亡者,炼净灵魂纯洁的地方。

 

即使贾春宝写再多关于死亡的文字,都仅仅是想象之后的个人感悟,而难以真正切实地参透生死。

人说假如有了信仰就不怕死了,因为信仰能支撑人的理性,让强大的理性战胜感性,不管是冲动还是忧郁,是焦虑还是恐慌。因为有很多别人都信,所以就可以用跟随去缓解感性所带来的心理压力。

所谓信仰其实更多的是利用的从众心态。当感觉压力难以承受的时候,有别人跟自己一同面对,无形之中也就让自己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

也只有自己的内心无比强大的时候,才不会信仰自己之外的理念,而那些倡导某个系统的信仰,并让人尊奉的人,才是在内心无比强大的人。即使在脆弱的时候,都会从追随者那里得到力量。

 

贾春宝

20121222星期六

 

电话:13269258122,(010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http://t.sina.com.cn/jiachunbao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浪网专栏 http://blog.sina.com.cn/beking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