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开地雷,正能量推动经济转型


    从年初到岁末,有关2012末日的情结就一直在互联网上挥之不去,无论是政治变动、公司裁员,还是股市大跌、群体性事件爆发,都无一例外的让人们联想到末日的来临。“拿到船票了吗”已经取代“吃了吗”成为网上流行的调侃语,而今年的财经图书,也在这个相对动荡的一年里不断寻求新的思路与智慧,试图去描绘现状,发现未来。

“改革”

由于众所周知的换届以及目前经济滞胀的局面,关于中国经济的分析和改革的呼声,也是从年初到岁末,不绝于耳。事实上,经济体制改革也好,政治体制改革也罢,人民都还是抱有很大的期待,然而,怎么改、往哪里改,却存在非常大的争议。袁剑先生的《大拐点:中国经济还能增长多久》提出了中国目前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诸如“有没有所谓的中国奇迹”?对此,许小年、胡祖六、张维迎、吴敬琏等人在《什么改变中国》《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中国转型:改革与可持续发展之道》中提出,进一步实现经济的自由竞争,打破所有的铁饭碗,将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全面推向市场,包括土地和劳动者在内,都按照市场原则来进行定价。如果做到这一步,那确实不仅仅是经济体制的变革,政府职能和政治体制都会面临巨大的变动。然而,政府系统作好准备了吗?老百姓能接受吗?会不会有大批农民失地后变为流民,从而成为社会动荡的源泉?《帝国的兴衰》从西汉经济体制的变迁在告诫我们,黄宗羲定律2000年阴魂不散,说明公有制和私有制都有缺陷,而历代王朝的毁灭,几乎都是在私有制到达鼎盛后的结果。黄树东先生在《大国兴衰:全球化背景下的路线之争》中则说明,“新自由主义”的始作俑者美国,目前解决深陷危机的办法,也是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从政府到华尔街到大的公司,都在回流工作岗位以保持社会稳定。

“中国经济”

林毅夫教授在荣归北大之后,推出了5本著作,代表作《新结构经济学》提出中国经济目前还处在发展之中,未来20年,现有的“后发优势”依然存在,中国的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异,使得未来的“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在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在国内进行梯次开发,而这一点,政府需要承担开发与创业者的使命。与之相同的是,国家开发银行董事长陈元先生在《政府与市场之间》提出了“开发型金融”的概念,主要理念包括,未开发的领域政府先行投入,在遇到危机的时候由政府出面组建融资平台,这样才有可能消除多年积弊所造成的地域差异和行业差异。某种程度上,企业很难打造城市与国家的形象,但一个“智慧城市”“智慧星球”的形象,却能给整个城市及国家的企业添色加分。

“创业”。

面对中国经济目前的滞胀局面,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力量,所开出的药方是“创新”与“创业”。《创业的36条军规》作者孙陶然,通过自己从财经记者到创业成功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创新并不困难,只要在某一个老百姓都需要的领域寻找到突破口,坚持下去,创业就能取得成功。而同时,创业不能仅仅抱着发财和享受的欲望,更多的是,是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这一点,在乔布斯生前所著的《追随你的心:用苹果撬动世界》中,也作了完全相同的阐释。在《我为什么要投资你》与《源创新:转型期的中国企业创新之道》两本书中,投资人和管理专家都同时谈到一个普遍的现象:一个新的企业和商业模式,几乎不可能从一个旧的成功企业中诞生,这是在市场竞争已经非常充分的情况下,创新与创业能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人们往往注重于大的经济形势与宏观政策的变化,而事实上,每一次大的变革,都是从无数小的改变开始,要人们普遍接受新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理念,需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在哲学上,我们将其称为从量变到质变,而这个过程,就在于无数的小微企业所带来的变革,毕竟,每一次宏观政策的调整,都必须考虑各种经济实体的运行情况,以及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惟其如此,改革才能水到渠成,而不至于中途夭折。

“正能量”。

最后,面临物价上涨、创业艰难、加薪无望、投资亏损的老百姓,该做些什么呢?每一次危机带给人们的教训都是,事业发展与个人进步都需要自己有良好的《自控力》,什么是“我要做”“我不要”和“我想要”的东西。张化桥先生在《避开股市地雷》中说到,以一夜暴富为心态去打听内部消息的人,最终输得最惨,而根据自己所熟悉的行业,选择投资人品端正、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往往能有所收获,至少能高过物价上涨的幅度。频繁的交易与快进快出的理念,最后的受益者都是证券公司而非投资者,所以,看财务报表的各项数据比小道消息要靠谱得多。奥巴马在2008年当选美国总统后,曾出版《无畏的希望》以作为自己的宣言。事实上,只有不断积累自己的《正能量》,以无畏的勇气和积极的心态创造快乐和爱,为新时代的到来营造一个好的环境——我们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但我们却知道应该不做什么。有了正能量,时机成熟一定会有所收获——冯仑说,伟大是熬出来的,这个熬字,背后的支撑应该就是不断积累与巩固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