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长江三峡旅游文化漫谈(二)


      说起重庆人,最常用的词是“麻辣”。那么古代巴人呢?《华阳国志·巴志》这样表述:“其民质直好义,土风敦厚,有先民之流”。质直,就是有正直之心;好义,就是喜好正义。这一点跟现在重庆人的耿直性格并无二致。但是,“有先民之流”如何理解呢?先民,是指古之贤人。“流”是流风、遗风。也就是说,巴人具有古代贤人之遗风。

    古人云:“诗言志,歌永言”。要了解古代巴人的内心世界,探究其人生志向和意念情怀,我们不妨欣赏几首巴人诗歌。巴人诗歌遗世不多,《华阳国志·巴志》共录入十首,我们选其中三首略加分析:

    第一首,写的是巴人如何孝敬父母,其诗曰:“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可以养父。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养母”。川崖上惟有平地能多长黍米,田野里惟有土丘能多长高粱。好米酿好酒啊,可以奉养父母。有了好饭好酒首先想到孝敬父母,而不是自己享用,可见古代巴人是非常注重孝道的,认为孝道为人之根本。

    第二首,写的是巴人如何祭祀祖先。其诗曰:“惟月孟春,獭祭彼崖。永言孝思,享祀孔嘉。彼黍既洁,彼牺惟泽。蒸命良辰,祖考来格”。孟春,就是春季首月。獭祭,语出《礼记·月令》:“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惟月孟春,獭祭彼崖”,意思是春天来了,水獭出来活动了,抓了鱼儿放在岸上,就像人们祭祀一样。孝思,即孝亲之思。孔嘉,孔者,甚也。嘉,美好。“永言孝思,享祀孔嘉”,表达了巴人对祖先的追思之情。有意思的是,这句诗还让我想到一个典故。古代有个贤臣孔嘉,字孔父,是孔子先祖,做过宋国大司马。宋宣公传位给弟弟穆公,穆公临死前又嘱孔嘉将君位还给宣公之子,孔嘉不负重托,拥立宣公太子与夷继位,也就是宋殇公。这个典故很能体现古人的道德观。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对父母,弟是对兄长。孝为礼之始,孝为德之本。“彼黍既洁,彼牺惟泽。蒸命良辰,祖考来格”,意思就比较简单了。黍米洗得洁白,纯色牲畜发出光泽。良辰时分以芦苇为烛,等待祖先到来。展现了巴人祭祀仪式的庄严肃穆。

    第三首,写的是巴人通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其诗曰:“日月明明,亦惟其夕;谁能长生,不朽难获”,日月再明亮也会落山,谁能长生不老获得不朽呢?“惟德实宝,富贵何常。我思古人,令问令望”,只有德行最宝贵,富贵何常在?我的心思慕古人,愿意探古寻幽。“令”是语气词。“问”和“望”应是访问、探望之意。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巴人好古乐道,内心世界是相当通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