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退是化蛹为蝶的隧道


  有荣有枯、万物生长,自然如此轮回,经济亦然。

  在国际经济的四面哀歌中,中国经济本轮增长的大潮显然也遇到了回退的阻力。从经济周期的客观规律来看,每一次量的增长到一定阶段,都面临泡沫破灭,而大部分产业的升级换代,经济结构的转变都是在这种去泡沫的“衰退 ”和“危机”之后。

  增长的浪潮退去,露出水面的或许还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清醒认识,或许会促进一些制度的改革与机制的优化。

  首先,资源配置决定经济的合理结构和长期增长,政府过度干预造成中国的资源价格没有真实体现市场供求,储蓄率下降就是一种典型现象。越来越多的资金正离开银行储蓄体系,转向理财产品,寻求更高的收益率。同时,资源价格管制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也是过去一年中小企业生产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只有逐步放开资源要素价格市场,包括存贷款利率,让价格引导稀缺资源流向高效率的企业和行业,实体经济才能释放出更多的活力来创造就业、推动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源价格市场化是国民经济的生机所在。

  其次,经济全球化把世界变成一张看不见的大网,各国经济变成网中的鸟群,看起来相互独立但谁也逃不脱那张千丝万缕的跨境利益纠结在一起的网。从国际关系层面来看,各国政府应该把国际贸易当作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途径,而不是解决内需不足的手段。摒弃把出超或者说顺差作为外贸的目标这种“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对于中国而言,廉价向国外输出资源的时代才会结束,国际贸易才能真正促进国内资源配置的优化。

  再次,地方债务问题将促使地方政府把直接负有偿还责任的政府债务,有担保的债务,都纳入政府监控的范围,并编制“资产负债表”从而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建立整体的财政风险管理框架,完善投融资平台的治理结构和风险内控机制。

  此外,房地产泡沫的破灭终结了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时代,同时也暴露出“财政在中央,项目在地方”的制度瑕疵。城镇化需要地方政府拥有更多的财力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权分配模式需要通过财税制度的改革逐渐优化。

  最后,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是居民短期消费和收入同步增长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必要基础,中国现有的社会保障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总而言之,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失衡,财政困境是美国政府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无论是紧缩财政开支还是印钞票,归根到底都只是财务问题;而欧盟、中国所面临的则是深层次的制度性问题,制度改革的成功与否是欧盟、中国能否快速步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核心因素。

  从2011往2012,全球经济的主题词,十有八九离不开两个字:衰退。短期来看,衰退似乎是个令人恐惧的黑洞,就长期而言,衰退或许只是促使增长模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时间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