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账户开放提速激发金融改革新动力


  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再度迎来好消息。由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领衔的课题组日前撰写的一份报告首次公开探讨了资本账户的开放路径。按报告的构想,资本账户开放短期安排(1年至3年),放松有真实交易背景的直接投资管制,鼓励企业“走出去”;中期安排 (3年至5年),放松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商业信贷管制,助推人民币国际化;长期安排(5年至10年),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先开放流入后开放流出,依次审慎开放不动产、股票及债券交易,逐步以价格型管理替代数量型管制。

  央行选择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发布这个报告,让人猜想这或是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的速度再次加快的信号。实际上,自去年以来,面对巨额外汇储备越来越大的压力,央行一直在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推动资本项下的管制放松。

  十多年来,在推动资本项目放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走过了曲折的渐进过程。为了进一步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当中,1996年我国实现了经常项目可兑换,便利了商品贸易,但直到2005年“中国制造”形成全球规模之前,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的要求都不是很迫切。

  2005年,我国整体产业结构进入了一个转型升级的阶段,环境、资源、劳动力以及技术等约束逐步显现,庞大的贸易顺差也为国家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提供了金融基础,正是在企业走出去的需求背景下,我国在2005年重启了汇改。不过,这种渐进的汇改,在全球金融危机到来之前并没有扭转我国外汇储备持续扩张的局面,并且还延缓了产业升级的步伐,贸易顺差与GDP之比达到了10%。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4万亿投资的刺激下,又重返低水平扩张老路,再次丧失产业转型良机。

  目前,全球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的持续发酵,使得全球市场需求急剧萎缩,倒逼着一系列产业寻求新的出路,对资本账户开放由此形成了一个基本认识,而2009年9月G20匹兹堡峰会所提出的“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框架”,也形成了中国开放资本账户以新的外部压力,这种压力在中美之间的战略对话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事实上,经过2005年的汇改之后,人民币资本项目的管制大为放松,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四大充分条件(即宏观经济稳定,完善的金融监管,较充足的外汇储备,金融机构稳健),目前都已具备。

  应当承认,资本账户放开的滞后,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少障碍,尤其随着我国对能源资源的需求进一步提高,能源对外需求依赖度持续攀升,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大宗商品和基础金属领域海外依赖性均已在50%以上,但中国海外化石资源股本投资所占的资源权益仍微不足道。发改委去年2月才宣布把资源、能源类的海外投资项目的国家核准限额从3000万美元提高到3亿美元,大额用汇类海外投资的国家核准项目从1000万美元提高到1亿美元。

  更值得一提的是,资本项目的过度限制给国内的资本造成了巨大浪费,尤其是在巨额的外汇储备压力下,不仅造成了我国居民福利的损失,还引发了各种投资和金融保护主义,因此,人民币资本账户自由兑换已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而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分类,在资本项目的43个子项目中,我国“可兑换”的已有8项,“有较少限制”的11项,“有较多限制”的18项,“严格限制”的6项,可见大部分已经放开口子。更何况,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当下,资本账户兑换管制,实际上已难以管住试图越界的机构和个人。

  目前,我国是全球出口排位第一和进口排位第二的国家,超过50%的外贸依存度,表明我国已深度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也说明人民币跨境贸易不仅成为推动我国贸易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也成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力量。事实已证明,在确立将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推广到全国之后,跨境贸易结算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央行的数据,2011年全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为 2.08 万亿元,较年初的3603亿元增近5倍,全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去年以来呈现高速增长趋势,其中香港占了90%的份额,毫无疑问成为跨境人民币结算的重心,也体现出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地位。

  而随着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的展开,国内在岸市场的建设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上海为实现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路线,今年早些时候已经表明了要成为人民币结算中心的勃勃雄心。当然,这些都需要国内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来推动。因此,无论从哪方面看,央行课题组资本账户开发三种安排的构想,既是为人民币国际化改革开辟路径,也在为推动国内金融体系改革激发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