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庆:粤港高端服务业合作应破除的障碍与对策


 随着粤港服务贸易的进入门槛不断降低,李克强副总理2011年下半年香港访问时也提出就内地和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在十二五末之前要基本实现目标。但香港服务企业拓展内地市场目前仍面对“大门开了、小门不开”、“流通障碍”及“税务负担重、资格认证难”等三大实际障碍。广东商学院粤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先庆认为,合作问题不在于对策不够多或不好,在于执行不得力。香港和珠三角地方都围绕自身的利益,使得合作成效不够显著。应形成共识,放眼中国或世界,将珠三角拧成一股绳。本文由南方都市报记者张晓华 陈琳琳采写,发表于该刊2012年02月28日。原题目为:专家:粤港高端服务业合作需破解三大障碍。

  尽管粤港服务贸易进入门槛不断降低,李克强副总理去年下半年香港访问时也提出就内地和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在十二五末之前要基本实现目标。但香港服务企业拓展内地市场目前仍面对“大门开了、小门不开”、“流通障碍”及“税务负担重、资格认证难”等三大实际障碍(详见本报昨日C叠03版报道)。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局面,该如何解决?南都就此邀集各界人士寻找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是为区域经济圆桌论坛第五十三期。

  广东商学院粤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先庆:

  障碍不在政策,在于执行

  从十年前开始,香港和珠三角一直谈合作。虽然合作广泛,但仍存在隔膜。香港行政对经济干预的作用很小。两种体制会存在一些冲突,因为无数的力量在博弈。这种状态使得合作很难走向真正的深刻。

  香港和珠三角在地域上一衣带水,但实际上由于大陆给香港的各种特殊政策已经覆盖全中国。香港基于自身的发展,已经放眼全中国。所以珠三角门槛高的地方,香港会选择绕开,以节省机会成本。珠三角产业结构的层次,产业水平和整个香港服务业的对接存在差距,这种差距使得理念、模式上产生诸多不一致,造成谈判困难。这一点也制约了双方的合作。

  针对这种局面,两地提出了许多对策。但问题不在于对策不够多或不好,在于执行不得力。香港和珠三角地方都围绕自身的利益,使得合作成效不够显著。所以,必须使得既定的各种政策有效监督执行,不能说一套做一套。而这需要广东省委省政府下大力气推进。此外,两地应该多用民间的力量,使得企业能真正走到一起,形成共识,放眼中国或世界,将珠三角拧成一股绳。

  香港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宋敏:

  银行业和证券服务可以逐步开放

  国内的资本项还没有开放,香港机构到大陆活动,比如进行A股投资,都会受到一些限制。比如之前宣布的R Q FII,规模也比较小,这主要和国家的金融开放相关,不是一下子可以改变的。

  香港银行在内地申请设立分支机构的审批需时,而且每次只能为一家新的分支机构提出申请,这使得银行很难发展网络服务。所以只能关注外资公司和比较有钱的投资者,阻碍了港资在内地扩展业务的步伐。这方面可以逐步放开。另外证券公司方面管制较紧,特别是对外资限制很多。这一块也应逐步放开。因为外资行的进入不仅会带来新的思维、产品、方法,一定程度的放开对国内企业也是种刺激。

  现在也有相当多的会计师服务等配套服务在内地发展,但因为金融服务的主体还没有完全放开,所以服务业的发展会比较慢。银行、保险、法律、会计、信息服务等会配套的提升,有待于大环境的改变。

  智经研究中心主席胡定旭:

  建议港府设驻内地联络小组

  建议港府设立驻内地联络小组,全职负责与前海、横琴及南沙的管理部门协调,向港商提供最新消息,协助其作出合适的投资决策。此外,部份服务业目前只允许港商以合资形式经营,持股量不可超过50%.建议放宽港商以控股方式,在先行先试地区经营不涉及国家安全的业务。法律保障方面,建议引入相应政策,鼓励涉及两地的商业活动在订定合约时,清楚列明以内地或香港作为解决与合约有关连争议的仲裁/诉讼地,并制订详细及清晰指引,协助要求地区政府落实执行诉讼的终审判决。

  任何便利惯常跨境人士往来的措施,均值得考虑。希望统一两地海关数据申报系统,采用统一规格及技术的无线射频识别电子卷标,以及提供流动货检服务查验由香港运到内地的货物等。针对内地税制及税率复杂的问题建议在三个先行先试地区实行统一税类收费及明确收费标准,让港企可更准确地预算整体税务负担。为吸引香港人才到横琴及南沙工作,可考虑效法前海的安排,向在当地工作的港人提供个人所得税优惠。

  省社科院企业管理与决策科学研究所所长林平凡:

  广东现有的服务业应结成同盟

  香港服务业最早进入广东是以制造业领域为主。此后香港在广东找到了服务业的嫁接点,也促进了广东服务业跟国际的接轨。不可否认这方面香港的贡献很大。由于法律体系不同,两地的法律衔接问题导致了某些方面理解的偏差,此外由于社会发展和文化理念等有差异,两地服务业的某些具体领域还存有限制,这也不太可能快速实现突破。建议最好从一些敏感度低,有利于推进转型升级的服务业入手,实现突破。

  自中央通过了粤港澳三地加快发展的有关规划协议,国家在粤港澳服务业发展方向上有了更清晰的政策导向。比如广州在总部经济的建设上一直显得力度不足,缺乏进一步的引导和深化。个人有三点建议,第一,今后广东的转型升级更需聚焦在吸纳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上,更多地引入高端服务业。第二,广东现有的服务业应结成同盟,在行业商会上形成对接。第三,两地合作发展中,香港跟广东应该根据两地的实际问题及时调整有关政策和策略。

http://nf.nfdaily.cn/nfdsb/content/2012-02/28/content_390217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