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复试,考评什么?


  最近这两天,重庆大学各个学院都在开展研究生的复试(笔试、面试)。就我们公共管理学科而言,竞争是残酷、惨烈的。我作为面试考官,其实是与考生一起患难与共,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考生备受煎熬,考官也是苦不堪言。我最难过的是,大部分考生在面试时不知如何提供“关于自己的论述”。而我认为这个很重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去打动考官,关键在这里。

  考生的初试成绩固然重要(占比60%),但在初试成绩既定的情况下,复试中的面试却是最具决定性的。面试阐释的是“关于自己的论述”,也就是考生自己的“声音”,你要让考官知道你是谁、做过什么、为何而来、有何打算。我不知道别的导师是如何看待的,但在我看来,考生话里行间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和特质才应该是考官们最关心和最看重的。在20分钟的时间里,考生用真实、朴素、平和、符合逻辑的语言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未来打算讲出来,并且说得有声、有色、有特点,就很能反映考生的水平。

  当然,这也是考生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因为如果没有真实经历过,我们就很难朴实且亮点突出地把自己的个性和特质展示出来;没有真实经历过、切身体验过、内心感受过,通常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夸夸其谈,或矫揉造作。如此,学生的学业水平、课外活动、为人处世、语言表达、社会服务等等,诸多方面和因素都关系到学生一生成功与否。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温馨惬意的,然而除了学业,对社会的服务与责任,同学之间的互助、扶持、关心、友情和合作,也是重要的加分项,特别是对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生而言,这是一个人文高度,我特别看重。没有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的人,不适合从事公共管理工作,不太适合从事公共管理研究。

  今年研究生入学面试的一个改革是第一道面试题是考生抽签应答,也就是事先准备好一系列面试题,由考生抽签,抽中哪道就回答那道题。这样做的优点是在保证了公正,但缺点是题目难易度不一样,有些很好答,有些不是很好答,这样有点“听天由命”的感觉。但我看得出来,这些题目绝大部分是一些关于人生态度的、价值观的、当前时事与专业知识结合的,还有部分哲学或心理学命题,蛮有特色的,基本上要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理想价值、专业知识基础、以及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的关注程度来表达,是能够测试出学生的专业基础、研究潜力、价值取向等水平的。

  祝福我们的每一位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