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新译道祖老子《道德真经》11-20章
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器,无之以为用。
【直译】
三十根辐条连接一体可以造一个车轮,中间是空的,用来载车。
泥土烧制的器皿,中间也是空的,用来盛装物品的。
开窗户建造房屋,中间有偌大的空间,是用来住人的。
所以说,有形的只能是器具,无形空间才有使用价值。
第十二章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直译】
五光十色令人眼花缭乱,噪杂之音让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诱人口馋欲滴,郊野驰骋狩猎让人兴奋不已,稀有宝物让人心动妄想贪为己有。
所以达到圣人清心寡欲的境界是不会为眼前这些炫目诱惑所动摇的。
第十三章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若身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
【直译】
无论是赞美表扬或者遭遇耻辱都会让自己心惊动魄,原因是太在乎自己了。
什么是宠辱若惊呢?当地位低下受到高尚恩宠,能得到这样高的知遇会感到意外惊喜,失去这样的恩宠会一下子感到失落,这样的心态就是宠辱若惊。
什么是大患若身?我们之所以有畏惧自身,是因为太担心自己的得失。假若我们不在乎自己,还有什么可担心呢?
所以,难得的是能够胸怀天下,把天下事情当做自己事业去做,博爱天下并能身体力行,这样境界的人则可以托付天下。
第十四章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持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直译】
眼睛看不到什么,叫做无色。耳朵听不到声音,叫做无声。伸手摸不着东西,叫做无形。
这三个方面都是不可捉摸的,所以混合为一体。
向上面看不明亮,向下面看不昏暗,模模糊糊叫不出什么名字,最后还是复归于空洞无一物。
这种没有状态的状态,没有形象的形象,就是恍惚。
迎面走上前看不到头部,紧随其后看不到尾部。
从远古延续下来的道理,贯彻在今天的现实中很有用处。
能了解道理从远古自始至今,便明白什么是道的发展规律。
第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涉大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之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之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直译】
古代善于研究道的人,无所不通,深不可测。
因为深不可测,勉强可以这样形容:其的行为好像在跋涉奔腾不息的川流;战战栗栗小心翼翼担心四周的风险;正襟威严象来访的客人;散漫的行走象冰块在逐渐消融;敦厚的态度非常朴实可爱;空旷的胸怀可以和宽阔山谷媲美;混沌状态象浑浊不清的河流。
谁能让奔腾浑浊的河流停止呢?只有静止下才能让浑浊河水慢慢澄清。谁能让安定的局面保持长久呢?只有向前推动才能保持发展稳定。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就是要不满足。因为不满足,才会有推陈出新的成就。
第十六章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大,大乃道,道乃久。
【直译】
让谦和虚心的胸怀宽广到极致,坚守平静心态不急不燥。
天地万物周而复始,我在沉静中观望天地变化。天地万物芸芸众生,各自都有不同的归宿。归宿了就进入静止,由动到静这是命运,重复这种命运就是常规,知道世间这种常识规律就会恍然大悟。不知道常识规律,任意妄为会招来凶险。
知道这个常识规律就懂得包容,学会包容才会有公正之心,有公正之心才能考虑周全,考虑周全才能无限博大,无限博大就靠近道,靠近道才能恒久存在。
第十七章
【原文】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其次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直译】
处于国家最上层的人,要知道下面还有天下苍生,要学会亲近爱民,百姓才会称颂赞誉你,不要让百姓害怕畏惧你,更不能随便欺压侮辱百姓。
讲究信誉不足为奇,可怕的是言不由衷不讲信誉。顺乎民意的讲话要把握的很有分寸,等到大功告成万事大吉随心所愿,百姓都会说我的言行合乎天道自然。
第十八章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混乱,有忠臣。
【直译】
大道荒废了,才会提倡“仁义”。
每当智慧出现,是因为社会虚假伪装的太多。
六亲不认,家庭不睦,这时才会看到孝顺慈爱的重要性。
在国家混乱的时候,方显忠臣良将的社会价值。
第十九章
【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为文,不足,故另有所属:见素抱扑,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直译】
不再推崇圣人,轻淡智慧,关心百姓,对人民有百倍的利益。
不再强调仁爱义气,人民自然会恢复到孝顺慈爱的本性。
杜绝投机取巧唯利是图观念,天下盗贼将会自动消失。
单靠这三方面治理,还是不够的,所以还有一些补充:生活要简单朴素,戒掉私心和贪念,不再过分追求欲望便没有什么忧虑烦恼。
第二十章
【原文】
唯之与呵,相去几何?
善之于恶,相去几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气未央。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哉?
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谵兮其若海,廖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直译】
进与退,之间差距有多远呢?
善与恶,之间差距有多远呢?
人们所害怕畏惧的,不可以不怕。比如象荒原中漂浮的空气一样,是因为来去没有依靠。
天下众生,熙熙攘攘,利来名去,人们好像生活在牢狱般苦累,若能登高望远多好呀。
我坦然独处淡泊名利,没有那么大的野心;仿佛回归混沌状态,象没有出生的婴儿一样;飘飘然,没有随意决定自己的归宿。别人都有所收获,而我则一无所获。我这样的行为是不是很愚昧呢?!
天下众生活的都很明白,我却没有那么多目的性。天下众生什么事情都要分辨很清楚,我却独自糊涂不在乎这些。欲望就象辽阔的大海,遥远没有止境。众人以为得到了一切,我却顽固的鄙视这些行为。
我虽与众不同,可贵之处在追溯自然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