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早发现


  胃癌仍然是当前影响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近年来胃癌呈现年轻化趋势,40岁以下胃癌病例并不罕见,临床上时常见到象王先生这样的病例。青年人胃癌具有进展快、病程短、预后凶险等特点。造成这种后果的直接原因是青年人往往不重视胃癌的早期征兆,通常在胃痛发作时,自以为是普通的胃病而未及时求医,一忍再忍。加之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工作节奏快、社交活动频繁、饮食不规律,使胃癌“乘虚而入”。一般人容易心存侥幸心理,轻易不相信会患“癌”,往往贻误胃癌的早期诊断,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引起胃癌的病因已经锁定以下几方面:摄入过多的高盐饮食、盐腌食品和熏烤食品已被证明与胃癌的发生有关;少食新鲜水果和蔬菜、低蛋白饮食也与胃癌的发病有关;暴饮暴食、喜食干硬烫食、进食快、三餐不定时、生气进食等不良的饮食习惯均可成为胃癌发生的诱因。此外,吸烟者胃癌发生率明显高于不吸烟者。研究发现某些疾病是胃癌发生的癌前状态。如胃息肉,其演变为胃癌者为3—10%;慢性萎缩性胃炎,其癌变率为2-8%,尤其是胃窦炎;患恶性贫血者发生胃癌较一般人高4倍。经历过胃切除手术的人发生胃癌的机会较正常人高。近年发现胃幽门螺杆菌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胃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者胃癌发生的危险性是感染阴性者的3—6倍。故而上述应被列入易患癌的高危人群。研究发现A型血的人胃癌发病率较其他血型者为高。胃癌亦常见于近亲中,说明遗传素质起了一定作用。通过对照分析发现男性中下列因素与胃癌发生相关:吸烟、热烫饮食、油炸面食、病前精神压抑、自我调节能力差、慢性胃炎、一级亲属胃癌史。女性除上述因素外,尚与酒精摄入、胃溃疡史密切相关。胃癌发生的保护因素有:新鲜水果、蔬菜、豆类、豆制品、植物油、蛋、蛋制品。

  胃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一些蛛丝马迹,及时进行必要的检查,早期发现,以便得到及时治疗,获得最佳疗效。早期胃癌表现有上腹部隐痛、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和呕吐等症状。这些症状均不为早期胃癌所特有,故易被当作一般胃病而被忽视,这也是患者就诊过晚的原因之一。所以40岁以上的男性(嗜烟酒者应放宽到35岁)出现不明原因的上述征状时应该引起重视,及时就医,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之目的。进餐后饱胀和腹部不适,提示癌变部位在胃的下部。由于进食困难,营养缺乏,而引起体重下降和身体虚弱。由于少量失血而引起贫血,有时病人可出现呕血或解柏油样大便。此外消化不良症状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经临床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者,应考虑有胃癌的可能性。对于有慢性萎缩性胃炎、恶性贫血、胃息肉、残胃及良性胃溃疡等疾病者,更应警惕其演变为胃癌。

  而早期胃癌(EGC),即癌细胞仅浸润至胃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在80~90%,其中始发阶段小胃癌(SGC)及微小胃癌(MGC)的10年生存率可达100%。故胃癌的早期及时准确检出和治疗,对于降低胃癌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我国国情,早期发现胃癌可以通过下述途径:1)胃癌高发区进行选择性局部普查;2)门诊筛选凡有相关症状前来就诊者;3)随访胃癌高危人群。诊断胃癌特别是早期胃癌的金标准仍然是胃镜检查,部分胃病患者因为过度恐惧胃镜检查,而延误了病情,报纸、电台“B超”查胃等商业广告也误导了众多患者。胃镜是一项常规检查手段,在胃癌高发的日本已列为健康查体项目,因此日本的早期胃癌占全部病例的60%以上,我国由于缺乏普查手段,临床所见胃癌多数已属中晚期。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胃镜检查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越来越小,因此不必过度紧张、恐惧。另外,随着无痛胃镜的普遍应用,可以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

  据国际抗癌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胃癌的发病人数可达60多万,其中35%发生在中国。胃癌治疗的早与晚,效果不大一样。早期胃癌患者手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到95%~100%,如果胃癌发展到晚期,手术的疗效就不理想了,5年生存率只有20%~30%。因此,早期发现胃癌是胃癌防治中重要的一环。可是据我院7000余例胃癌病例统计,在症状出现3个月内得到确诊的病人不到1/3,有近半数的病人是在发病后半年才得到确诊的,还有一些病人直到晚期才得到确诊,失去了治疗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