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新帖(31)
2006-8-7
赌徒约翰.罗
约翰.罗(John Law,1671——1729)出身于苏格兰爱丁堡一个兼营黄金首饰的银行世家。父亲为了让他尽早熟悉银行业务,在他14岁那年就让他协助会计工作.其间,罗对信贷业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年轻的罗是一个追求享乐生活的纨绔子弟,被称为“浪荡子约翰”。1688年,父亲去世后,罗带着继承来的收入,到伦敦闯荡世界。在伦敦,罗成为一名职业赌徒。1894年罗卷入一场决斗并将对手射死。为逃避惩罚,罗逃往欧洲大陆。作为一名逃犯,罗游历了荷兰、德国、匈牙利、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在此期间,考察了各国的银行业和保险业,并取得了这方面的丰富经验。通过对阿姆斯特丹银行制度的研究,罗于1700年写作出版了《建立贸易委员会的建议与理由》。为了实现自己创立新型银行的抱负,罗回到苏格兰,1705年写作出版了《论货币和贸易》,提出建立不动产银行的设想。但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1716年,罗应法国政府邀请主持法国财政和银行制度改革。当年成立的罗氏银行取得了巨大成功。随后罗制定和实施了密西西比计划。最后,由于股票投机狂潮和纸币挤兑,“罗氏体系”崩溃。罗出逃,1729年,罗在贫病交加中客死威尼斯。
一、通货管理思想的鼻祖
熊彼特称约翰.罗为“通货管理思想的真正鼻祖。”[1]并提出我们应该感谢他为建立健全的金融体系所作出的“辉煌贡献”。[2]迈克尔.D.博尔多也称罗是“现代货币管理体制和凯恩斯充分就业政策的先驱者。”[3]
在欧洲大陆逃亡期间,通过在欧洲大陆国家尤其是阿姆斯特丹银行制度的研究,约翰.罗认识到,货币是使国家富强的关键。增加货币供应对于促进生产和贸易具有重要的作用。他说:“国家的实力和财富,是由人口和国内外货物的储存量构成的。人口和货物储存量依赖于贸易,而贸易又依赖于货币。由此可见,要比其他国家富强,就要比其他国家拥有更多的货币,因为倘若没有货币,法律再好也不能使人得到雇用,也不能使农业、制造业和贸易得以发展。”[4]
带着建立新型银行以振兴苏格兰经济的理想,1704年,约翰.罗回到苏格兰,次年,写作出版了《论货币和贸易》,阐述了其通货管理思想和建立不动产银行的设想。罗回到苏格兰时,苏格兰经济发展缓慢并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罗认为,苏格兰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其经济落后的原因在于贸易落后,而贸易的落后又与货币缺乏有关。罗强调了增加货币供应对促进就业的作用。罗认为,在就业不足的状态下,增加货币供给将在不提高物价水平的条件下提高产出从而增加就业。一旦实现了充分就业,货币的扩张还会从海外吸引生产要素,进而产出又会进一步增加。
如何增加货币?约翰.罗认为:“利用银行来增加货币,是迄今所采用的最好的方法。”[5]罗的设想是建立不动产银行,发行以土地作但保的纸币:“我提出的向国家供应货币的建议,可以归结为下面一段话。如果一块地租为100镑的土地价值2000镑银币,这块土地可以通过纸币来转让,这种纸币可以分割,那末,就可以把这块土地当作2000镑流通货币,任何接受这种纸币的人所得到的价值,就等于相同数额的银币所具有的现行价值。”[6]罗所设想的这种纸币的优点在于它以土地而不是以黄金或白银作为担保品。在罗看来,土地比白银更适合充当担保品。土地数量不会增减从而土地价值稳定而可靠;土地可以改良、对土地的需求可以增加从而土地价值可以上升;土地不会丧失其用途,因而其价值不会降低;土地的用途不会被其他商品所取代等等。罗认为,一旦发行这样的货币,苏格兰面临的一些经济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罗说:“我所建议发行的纸币,其供给与需求将永远相等,因而人们将得到雇用,国家的经济状况将得到改善,制造业将得到发展,国内外贸易将得以进行,财富和实力将得到保持。”[7]
约翰.罗强调货币的重要性,但不能借此判断他是一个重商主义者。罗是从货币与贸易的关系及贸易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的角度认识货币的作用的。这与重商主义者将货币作为财富的形式,单纯为货币而货币的观念相比是一个进步。在随着经济发展而贵金属货币供应不足甚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情况下,罗提出的通过信用创造货币的思想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将罗理解为凯恩斯就业政策的先驱者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存在失业及其他资源闲置的情况下,增加货币供应对于启动经济会起到一定作用。另外,罗强调币值稳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罗对他的货币改革方案还是过于乐观了。货币仅仅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润滑剂。经济发展关键是要依靠再生产所需要的客观物质条件。罗忽视了信用制度与社会再生产的内在联系,不适当地扩大了货币及信用的作用。另外,如果说贵金属货币存在价值波动的问题,那么,没有理由可以保证“土地货币”就必然是稳定的。
约翰.罗显然是他所处时代银行和货币理论的先行者。也许是他的想法过于超前,因而让人们觉得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狂想。在苏格兰议会讨论中,只有两票赞成,罗的改革方案最终没有被采纳。
二、罗氏银行的出台
约翰.罗并不死心。他将目光投向了法国。
法国经济深受柯尔培尔主义[8]的影响。17世纪末18世纪初,农业极度衰落、工商业和对外贸易恶化、国民经济濒临绝境。加上贵族及政府官员的腐化堕落,经济秩序一片混乱。当时,法国的外债高达30亿里弗尔,而每年的税收才1.45亿,其中1.4亿用于政府开支,能用于支付外债利息的仅仅500万。法国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1706年和1712年,约翰.罗两次向法国政府兜售他的货币改革计划,没有被采纳。其间,罗结识了路易十四的宠臣奥尔良公爵。奥尔良非常欣赏这个苏格兰冒险家的思想,并成为他的保护人。但是,实施罗的货币改革计划还需要时机。1715年,路易十四去世,奥尔良被指定为摄政王。摄政王的当务之急,就是摆脱法国的财政危机。
最初采取的措施是重铸货币。这一改革实施的结果是货币继续大幅度贬值并使全国商业运行陷入混乱。随后,国家成立了裁决委员会,专门负责审查贷款承包商和税收承包人的不法行为,借机通过罚款来充实国库。不久,巴士底狱就人满为患,但腐败堕落也进一步加剧。在政府向不法商人征收的1.8亿里弗尔中,有1亿直接进入了大臣们的腰包。当所有罪行严重的商人都受到惩罚后,罚款的对象逐渐向其他人转移。由于告密可以得到巨额奖赏,往往正直的商人也会被带上法庭。这一措施实施一年后,社会风气和经济状况一样趋于恶化。怨声载道中,裁决委员会被解散,国家不得不宣布大赦。
在法国政府一系列改善财政困境的尝试失败后,罗的时机到来了。
奥尔良向皇室推荐了约翰.罗。罗提出,法国财政危机的关键,是货币供应不足且不断贬值。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径是发行纸币。他说,对于一个商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地位的国家来说,如果没有纸币的辅助,金属货币是根本不可能支撑整个经济的。法国货币当时在欧洲各国的不景气,关键是由于币值的不稳定。罗建议设立一个新的银行,这个银行有权管理整个国家的税收,并以这些税收和不动产为基础发行纸币。在奥尔良的推动下,罗的建议得到了朝廷的认同。1716年,皇室发布命令,授权约翰.罗组建一家银行。罗氏银行以法国王朝的信誉作为保证,以土地作为抵押品发行纸币,并进行票据贴现和存款业务。在摄政王奥尔良的支持下,罗氏银行控制了法国的货币和信用体系。法国政府不断宣布金属硬币对纸币贬值,加之罗熟悉银行业务,纸币发行量适度,保持着纸币的可兑换性和可以用于交纳税收,罗氏银行及其纸币的声誉不断提高,并对促进经济恢复起了重要作用。由于金银受政府干预而贬值,而纸币币值由于政府保护而保持稳定,纸币价值讯速超过了金银,一年内,罗发行的纸币升值了15%。不久,衰败的商业开始复苏,生产开始活跃,税收开始增加,财政危机开始得以缓解。
如果仅仅600万里弗尔纸币就可以使经济启动,6000万,甚至1个亿里弗尔又会怎样?1718年,摄政王将罗氏银行改组为皇家银行,以便控制纸币发行以满足财政需要。皇家银行的运行脱离了纸币发行必须以贵金属货币为准备的原则,在摄政王的操纵下,无抵押无储备的纸币达到10亿里弗尔。危险的种子已经埋下,但真正的危险是随后疯狂的密西西比计划及其所推动的投机狂潮。
三、密西西比计划的疯狂
由于罗氏银行取得的成功,法国人对约翰.罗充满信任。罗的任何要求总可以得到满足,而他的任何承诺人们都坚信不疑。1717年,罗开始实施密西西比计划。罗向政府提出设立密西西比公司的申请,要求公司享有法国在北美的殖民地密西西比河、俄亥俄河及密苏里河流域的贸易特权。在摄政王的帮助下,罗的要求得到议会批准,密西西比公司得到贸易特许。其最初股本为20万股。1719年初,密西西比公司又获得东印度、中国和南太平洋诸岛的贸易垄断权。由于业务的扩展,密西西比公司增加发行新股5万股。罗向投资者展示了密西西比公司辉煌的赢利前景,并保证每股的年息将达到200里弗尔。
公众的投资热情像火一样被点燃了。5万新股有30万人提出申请。约翰.罗的住宅每天从早到晚都挤满了申请人。那些有地位的人都守在罗的会客室,希望得到优先购股权[9]。罗被大好形势所鼓舞,决定再发行30万新股。密西西比公司的前景一片大好,交易十分活跃。罗居住的街道成了股票交易场所,街道两边房子的租金上升了10倍以上。有一个鞋匠将自己的摊位租出去,并为股票经纪人提供书写材料,每天可以赚到200里弗尔以上。一个驼背站在街边,靠出租自己的后背给股票投机商当书桌,也能挣到一大笔钱。密西西比股票像脱缰野马一样上涨,最疯狂的时候,10张股票的价格可以涨到14~15公担白银[10]。许多人早上出门还一贫如洗,晚上回家已经腰缠万贯。参与股票交易者,即使下层民众也有一夜暴富的。
股票市场的繁荣推动着贸易和生产的发展。为了购买股票,外地人纷纷涌进巴黎,为应付紧张的住宿,旅馆将床铺开到了阁楼、厨房甚至马厩里;全国的织布机日夜不停的运转,赶制各种华丽的服装;食品价格越来越高,供应也越来越丰富;工资也以同样的速度在上涨。巴黎从来没有当时那样奢华。昂贵的雕像、油画和挂毯成为畅销货,以前王公贵族专用的玩物,如今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庭。巴黎成为全世界最有利可图的商业中心。
在股票市场一派繁荣气氛中,约翰.罗也迎来了他事业的顶峰。1719年,罗被任命为法国财政大臣。
四、罗氏体系的崩溃
密西西比公司股票发行筹集的货币资金并没有投入公司实际经营活动,而是用来购买国债。因此,股价的维持和抬高只能依靠持续的纸币发行。为了尽快摆脱财政危机,1720年出,在摄政王的操纵下,皇家银行再次大规模发行纸币。这时,货币发行已经超出约翰.罗可以控制的范围了。而且,为了维持股票价格,罗也没有必要反对纸币发行。危险在积累,这座建立在沙洲上的大厦行将倒塌。
1720年初,孔德亲王购买新股票受挫,于是用三辆马车拉着纸币到皇家银行要求兑换成硬币。约翰.罗大吃一惊。如果有人仿效,挤兑必然发生,皇家银行和密西西比公司必定崩溃。在摄政王的干预下,孔德亲王收回请求。但一些先知先觉者开始退出股票市场,逐渐将纸币兑换成硬币或珠宝,并运往国外。纸币信誉在下降,流通的硬币又严重短缺,贸易陷入停滞。为扭转危局,1720年2月,罗说服政府通过了一个法令:完全禁止硬币的流通;禁止任何人拥有超过500里弗尔的硬币,违者全部没收;严禁买卖珠宝,并鼓励告密。这一法令的本意是要维持纸币的地位,其结果却彻底破坏了纸币的信用。当时全国流通纸币达到26亿里弗尔,而全部硬币不到这个数目的一半。5月初,政府发布公告,纸币将贬值一半。国家进入紧急状态。5月底,约翰.罗被解职。6月初,为了恢复纸币信誉,政府更改年初的法令,允许人们持有任何数量的硬币,同时政府发行新币来取代旧币。此后,挤兑持续继续发生,几乎每天都发生挤死人的事件。7月17日一天就挤死15人[11]。
密西西比股价从年初就开始下跌。密西西比股票对法国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法国政府在证券市场敛钱以摆脱财政危机的工具,同时,密西西比股价的稳定关乎法国经济的稳定。为了扭转颓势,树立公司形象,政府也参与到制造虚假繁荣的演出中。政府曾组织6000流浪汉和地痞流氓入伍,宣称运送到北美殖民地开金矿。他们携带政府提供的工具,浩浩荡荡开过巴黎街头,再分成小队到各大港口。但大部分人并没有开往美洲,而是随后分散到各地重操旧业。密西西比股价的下跌不可遏制。虽然后来政府还继续采取措施拯救密西西比公司(摄政王曾经强制议会通过法令,赋予密西西比公司海上贸易垄断权),密西西比股票最终还是成为废纸。
1720年底,罗氏体系最终崩溃。约翰.罗仓皇出逃。
五、终身只是一个赌徒
约翰.罗天生是个赌徒。年轻时到伦敦闯世界,他就成为赌场的常客。罗有着非凡的计算能力,在赌场不断取得成功。赌徒们既妒忌他,又崇拜他。在伦敦9年的放荡生活终结于一次豪赌,这一次,他输掉了所有的财产。在随后的游荡生活中,罗生活的主要内容仍然是赌博。在欧洲所有著名的赌场里,罗都鼎鼎大名,被认为是那个时代最精于计算、最能把握机会的人。罗实在太有名了,而且使他出名的又是赌博这样一种违背传统道德的恶习。他每到一个地方,都给年轻人树立一个坏的榜样。严重影响当地的得到水平,因此,他不断被从一个国家驱逐到另一个国家,从一个城市驱逐到另一个城市。罗氏体系崩溃后,罗又开始他的流亡生活,他生活的主要内容仍然是赌博。
约翰.罗在法国的货币改革计划及以此相联系的密西西比计划的实施,也是他赌博生涯的构成内容之一。只不过这是一次赌注更大的赌博。这次赌博为他赢得了光荣和耻辱,更重要的影响是造成了法国金融体系的解体。
由于密西西比丑闻,约翰.罗在思想史上一直有着很恶劣的名声。马克思就指斥他是“骗子”[12]。但是,如果将罗理解为一个道德败坏的人,可能是不恰当的。至少在密西西比计划中,罗更像是一个冒险家而不是一个惟利是图的龌龊小人。密西西比计划是罗整个货币改革计划的重要构成部分,而他的货币改革计划的初衷一方面是帮助法国摆脱财政危机,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实现他建立新型银行的个人抱负。在股票市场繁荣时期,密西西比股票神话造就了无数富豪,而罗已经改变了年轻时的奢侈的生活态度,过着一种朴素节制的生活。危机期间,拥有巨大实权的罗完全有机会向国外转移财产,但他没有这样做。这个创造过巨大帐面财富的冒险家离开法国时,比他到来时还要贫穷。
经济思想史上,对约翰.罗的经济思想的评价往往与对他的道德谴责纠缠在一起。由于把密西西比丑闻看成是一个骗子导演的最终将一国经济推入绝境的闹剧,罗在经济思想史上的地位似乎仅仅是一个反面教材。比如说,正是由于罗失败的改革加剧了法国经济危机,推动了法国重农学派的产生;正是在批判罗危险而有害的学说过程中,推动了经济学研究从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的转移。这种缺乏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影响了思想史对约翰.罗经济思想的正确认识和评价。约翰.罗的货币改革计划的失败有着复杂的经济、社会、政治的因素,也有着他个人思想认识的缺陷。但不能忽视和否认的是,在思想史上,约翰.罗是较早认识到信用体系的重要作用以及用纸币代表金属货币的重要性并较早清晰表述了货币对经济刺激作用的思想家。对罗经济思想的忽视,可能是造成古典经济学信用理论发展迟滞的一个原因。
PS:美国次贷危机不过是房地产过剩的一个结果。当然,它的深层原因可能在于社会结构与收入分配。约翰·罗则不同,他亲手制造了泡沫,酝酿了危机纸币银行及密西西比泡沫,同次级贷款一样,既是创新,在很大意义上又是骗局。当然,由于当今经济全球化的特点,次级贷款危机演变成一次全球性的危机。这与约翰·罗的时代有所不同。
[1] 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一卷),中文版,朱泱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P482—483。
[2] 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一卷),中文版,朱泱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P479注。熊彼特似乎是学说史上给约翰.罗评价最高的人。原因可能在于他们相近的个性特点和人生经历。年轻的熊彼特也是生活放荡的人;熊彼特也曾经担任过财政部长,后来也被解职;熊彼特也经营过银行,后来也因为经营失败而倒闭。
[3]约翰.伊特韦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三卷),中文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P154。
[4] 约翰.罗:《论货币和贸易》,中文版,朱泱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P43
[5] 约翰.罗:《论货币和贸易》,中文版,朱泱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P25
[6] 约翰.罗:《论货币和贸易》,中文版,朱泱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P85
[7] 约翰.罗:《论货币和贸易》,中文版,朱泱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P75
[8] 柯尔培尔(Jean Baptiste Colbert,1619——1683)在1661到1683年间担任法国财政大臣,推行了一套极端的重商主义政策。积极扶持工场手工业发展,努力推进对外贸易;实施关税保护,严格经济管制;大力建设海军,发展远洋贸易。为降低工业品成本,促进工商业发展,禁止粮食输入和输出。柯尔培尔主义实施的结果,使法国农业陷入破产境地,造成严重财政经济危机。柯尔培尔也因此下台。
[9] 据说,摄政王想找一位公爵夫人陪伴他的女儿但找不到,有大臣告诉摄政王:“您只要到劳的会客室里,保管能把法国所有的公爵夫人全都找到。”——查尔斯.麦基:《非同寻常:欧洲历史上最荒唐可笑的群众性狂潮》,中文版,富强译,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年版,P9
[10] 晏智杰:《亚当.斯密以前的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P187
[11]查尔斯.麦基:《非同寻常:欧洲历史上最荒唐可笑的群众性狂潮》,中文版,富强译,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年版,P14
[12] 约翰.罗“既是骗子又是预言家。”——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中文版,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P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