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吉良:常怀“三颗心” 不信老区只长“穷”


万吉良:常怀“三颗心” 不信老区只长“穷”

 

89日《荆楚网》发表、《人民网》《搜狐网》等转载)

 

据《中国县域经济报》86日头版头条报道 从2001年到2011年,大别山片区县生产总值增长了2.5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2.78倍,城镇化率提高了12个百分点。“不信老区只长穷”,让老区干部群众不仅收获了破解贫困的路径和方法,更让他们在扶贫开发观念、思路上来了个大转型。

    老区大部分分布在山区和偏远地区,尽管改革开放以来,老区经济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面对外面世界发展的繁华与精彩,还是显得有点落后。如国家确定的大别山片区36县市,“十一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4257元,仅相当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的71.9%。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农村贫困人口188.59万人,贫困发生率11.74%,比全国高7.94个百分点。大别山片区共有2632个贫困村,占全国的1.78%所以一提起老区,人们往往就与“贫穷”、“落后”联系到一起。

要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没有老区的发展,就不是科学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常怀“三颗心” 不信老区只长“穷”。

要常怀感恩之心,勾画老区发展蓝图。革命战争年代,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牺牲,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让老区人民早日脱贫致富。要让老区人民早日脱贫致富,就要提升老区发展战略,勾画老区发展蓝图。笔者已经注意到国家层面已经出台了《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和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大批革命老区发展振兴规划,一定也会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次。

要常怀赤子之心,情系老区人民重托。情系老区人民重托,就是要不辜负老区人民的期望,率领老区干部群众,共促老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常说红色老区,红色不是一个简单的颜色,红色是一个勇往向前,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红色是人文资源、是宝贵财富、是无穷力量。我们的各级领导,要有视老区群众为父母的赤子情怀,勇于担当,让红色精神渗透到谋划老区发展、推进老区发展、实现老区发展上,再造老区建设的时代丰碑。

要常怀敬畏之心,投身老区建设热潮。我们不仅要敬畏老区的革命先烈,还要敬畏老区的一花一草一木,不可乱开发。近些年来,有的老区发展心切,招商引资乱招乱引,无序开发,森工工业、石材开发、化工工业等给当地环境保护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老区开发要注重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兼顾,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调节机制,促进经济与资源、人口、环境的良性循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老区扶贫开发新路。

总之,只有我们常怀“三颗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的老区经济就会占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前行,也就当然不会让老区只长“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