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体报道,住建部官员表达,住建部将继续维持对国家楼市调控政策的监督和执行强度,对未严格执行国家楼市调控政策,并导致房价过快上涨的地方官员,将实行问责制。
这是今年各地房价在货币放松政策密集出台之后,导致市场消费预期改变,刚需大量释放,入市购房之后,住建部对楼市预期作出的最为严厉的表达。
中央政府并未有放松楼市调控的动向。楼市调控或许会成为一场持久战。货币政策增大流动性,利好楼市。通过一段时间的库存消化,各地楼市库存结构得到改善。但是,由于需求结构的改变,只要调控方向对投机投资保持高压政策的趋势不变,楼市的库存消化将继续维持一个较长时期。如果后期供给状况不断改善,消费预期走向低价格的方向不断强化,价格不利开发商的格局将重新成为主导格局。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楼市调控的方向上会有不一致的时候,因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治理目标有区别。这是楼市博弈的关键点。地方政府不会拿着自己的乌纱帽与中央政府公然对抗。但是,会在市场预期改善的时候,偷偷支撑市场结构向着利于库存消化的方向释放一些积极政策信号是一个客观现实。中国土地财政的现状并未改变。
中央政府最近在细部执行环节上开始加强对地方政府在楼市政策上的监督、巡视和检查,目的就是希望限购、限价、限贷政策能够持续下去。看来,楼市调控常态化将维持一段时日。中国楼市逐渐被投资边缘化的趋势正在形成。本次政府已将投资稳定中国经济增长的方式作为主要运作思路,但是投资篮子内并没有直接将房地产列入其中。这与2008年的投资政策目标不同。这次,中央政府不会病急乱投医,或者说,中国宏观经济的走向预期,在国家智慧高层那儿没有想象当中那么困难。中央政府在计划投资领域上,显得从容有序。经济恶化速度过快的最后投资手段,一定是启动房地产。中国房地产,居然成为政府防守经济失速过快的最后堡垒。如果这种预期是正确的,数据支撑是理想的,那么中国经济的健康程度超过想象。值得庆幸。
政府在楼市政策上的预期强化,将逐渐传导到楼市各个产业链条上,首先是地方政府,暗箱操作玩猫腻的几率大为降低。其次是,刚需市场将发生预期变化,从而影响消化力度。再次,投机需求预期也将发生改变,在市场走向不明确的时候,价格下跌的预期风险将实质阻滞投机者对机会成本的价值界定。需求的变化,通过市场会传递到开发环节,从而改变开发预期。只要政策预期、消费预期、供给预期形成共振,中国楼市未来一段时间,维持较高库存成为大概念的事件。
高库存下,楼市从业者们将继续确立走量而不是走价的策略。这就是中国楼市高层希望的楼市调控预期。
可是,要实现这个预期,单靠政府博弈是不够的,还要看市场。市场方面,要真正有效稳定价格的唯一手段,是增加有效供给。这才是考验中国楼市的关键点。如何增加?只要严格执行土地拍卖和开发时限管制政策,对于囤地行为进行重罚,让土地流动起来的同时,进一步增大土地的推量,那么,中国楼市供给层面偏紧的预期就将大大改善。开发商在博弈中会逐渐处于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