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书法作品市场,都比较推崇古人的作品,以及那些现代派的个性张扬的作品,或者是那些受到国际市场追捧的作品,或者是经过媒体与专业机构认可的头衔的人的作品。在很多时候,交易与收藏市场被利益绑架,并失去其原本存在的核心价值。
收藏品市场更类似于击鼓传花之类的博傻游戏,虽然每个藏家自身都拥有一定的鉴赏力,至少自己认为如此,结果却往往受制于让自己赚到钱的人的想法。或者出于赚钱的贪欲,而迫于购买方的淫威而在矮檐下低头。
比如设计领域与市场营销,往往是甲方决定用哪个方案,从乙方的角度更偏爱哪个方案,往往是不具有决定作用的,从专业角度看,最终所采纳的方案肯定不是最高水准的,造成这种局面的本质原因,也不知道是专业跟市场的脱节,还是市场在专业角度的眼光难以恭维。
书法之中最重要的不是创新,而是继承;不是创造,而是临帖,其精髓是在临帖之中感悟。从书法之道感悟生命之道,以研习的过程中,逐渐树立内敛的思维方式,并在家族之中树立积极向上的正气与家风。只有在不断的研习之中,才能感悟到书法中的养生之道。
书法虽然表现形式是文字,但不单纯是写字,书法虽然有相应的艺术性,本身却不是艺术所能涵盖的。书法不是为所欲为地挥洒自如,而是写字的法度,写字的原则,那些法度与原则是需要用仰慕的态度去传承的。
写字主要是给别人看的,但书法却是需要实打实地练给自己的,比如身体、心态、气度、为人处世、治家以及对传统的感悟等等,都是研习书法所能带给自己的利益。
书法家基本都是高寿的人——至少书法家中的高寿者的比例比较高。
翻开浩瀚的中国书法史,我们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著名的书法家高龄长寿者甚多。在杜甫感叹“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唐代,虞世南活了81岁,欧阳询活了83岁,柳公权享年88岁。
在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空前下降的元代,杨维桢活了75岁,黄缙81岁,王恽87岁,王馨92岁才寿终正寝。明清两代书法家中的长寿者更多。明代的董其昌、文嘉、沈周皆享年83岁,文征明至90岁高寿方驾鹤仙逝。清代的包世臣81岁,朱耷82岁,刘墉86岁,梁同书可谓其中寿星享年93岁。
现当代书法家中高寿者更是不胜枚举,沙孟海、赵朴初、董寿平、萧娴、于安澜等享年都在90岁以上。以上所举并非都是巧合,他们之所以长寿,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应仅仅归功于书法。然而不容否认,练习书法,怡心养性,对人的身心健康的确大有裨益。
清代的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指出:“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静坐作书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觉灵心焕发。”
周星莲所说的“气”主要是指精神气、灵气,本就兼含精神与物质,能使生理机能调畅,手、腕、臂、身谐调,使呼吸、血液循环、脑神经谐调,整个运动过程都在生理、精神谐调一致中进行。也就是说,若有某种心理性的或病理性的疾病,并因这些疾病使自己心理或生理失调,则写字有使失调的机制渐趋和谐之功能。
东汉大文学家、书法家蔡邕也曾说,落笔前“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口不出言,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书法讲求调息、呼吸、练气,故作书者必须静心养气,运笔之前应调节情绪,抒发心怀,排除杂念,以便能集中精力进行书写(这尤其适用于篆、隶、楷这几种相对属于静态的字体)。
从这一角度来看,书法与“心无异缘、意绝妄想、六窗寂静、端坐默究”(《宗门武库》)的佛家禅定功夫并无二致,又与讲究调息、凝神入静、以意导气,通过养气来调动人体内的本能力量的气功如出一辙。
如按照周星莲所说的写字“先须端坐正心,则气自和,血脉自贯,臂自活,腕自灵,指自凝,笔自端。是臂也、腕也、掌也、指也、笔也,皆运用在一心”。按这种方法去做,“自然之气机”便流行体内,精神与生理机制谐调,真进入这般境界,这又何异于当代流行的“心理疗法”。
由此可见,练习书法,不但使身体得到锻炼,而且使中枢神经经常有美的信息储存于脑际,将力量送到笔端,倾注于纸上,心灵也得到净化。书法作品及书法活动可以起到养性怡心,使大脑得到积极休息的效果,既可自娱,又可娱人。如能持之以恒,不仅能陶冶性情,而且又能祛病强身,延年益寿。
在国学逐渐成为热潮,正统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书法作品的价值需要重新估量。
书法价值需要被重新评估,从待价而沽变成在自己的家族内部传承,从在思想上影响别人到改变自己的观念,对自己家族中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晚辈形成切实的影响,从推介给别人享用回归到自己的内心,比如在自己享用、形成家风、并传承沿袭的价值。
研习书法原本就能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强身健体的效果。书法家在创作的时候,是发自内心的欢喜,而不是痛苦无奈的,让浮躁的心理安静下来,让自己能回归到自己心境的平和,写书法的同时也是在锻炼身体,在纸上书写,在地上书写,都是在锻炼身体。
同时,有研习书法之家风的人还可以此作为做人治家的重要工具、手段与标准。做正直的人,无愧于心而不去钻营,让书法作品之中所表现出来的氛围对自己的身心形成保护伞,形成并将健康正统的家风传承下去,真正做到从物质上的小康质变为精神上的富足。
当今的人,认识书法作品仅仅是从其抄底捡漏与高价抛售之间的书法作品不是单纯的低价买进高价卖出,并从中赚取差价的,而更多的是在挖掘书法作品之中被忽视的价值洼地。那价值仅仅体现在财务账目上的一些数字变化,以及各种颜色的钞票,其实书法作品所拥有的很多真实的价值都被忽视掉了。
我们在推介自己的藏品总是会将其闪光之处娓娓道来。在夸宝的时候,我们不缺乏对书法作品价值的认同,那些理由都被我们用来忽悠别人花更高的价钱去购买,然后再如击鼓传花一般地传导下去,直到感性的冲动被理性所约束,心态从贪婪变得恐惧,终日惴惴于自己的投资是明智的,还是基于一时的心智迷失而导致的决策失误。
其实数一数我们所换回的那些金钱,想一想我们为其耗费的精力以及各种非财务成本,我们是得到的更多还是失去的更多呢?在进行书画以及艺术品创作的过程中,如果自己对那种状态不能确定为享受,而更多的是无奈,那么我们更多的是在受到折磨。
艺术品真正的价值,并不是将其出售之后所带来的财务回报,而是在拥有的时候,给自己以及周围的欣赏者带来的感官享受与精神愉悦,对自己人生态度的处于享受的感觉。
贾春宝
2013年10月1日星期二
电话:13301122671,(010)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http://t.sina.com.cn/jiachunb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