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今年研究生计划招生58万余人,与2003年相比增长了1.17倍。还有一个数据也很惊人:2010年全国招收专业硕士11万人,到2012年增至18.7万人。
中国的高学历越来越多,但反观有真正的研究型人才,中国似乎是绝缘的。据说美国某名牌大学有史以来共培养了30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的名牌大学却没有一个。
可悲的是,我们的教育似乎没有进步,当真还不如民国时期,像华罗庚、杨振宁、李政道、陈省生、邓稼先、钱学森等具有国际影响的着名科学家。这些人都是在建国之前培养出来的,甚至是民国的。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建国之后我们的高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大概能看出来,早在民国时期,很多大学就已经是“自主招生”的,招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样的标准,都是学校自己决定。曾在一篇资料里看到过,比如华罗庚,因为投稿指出了数学教授的论文错误,被清华大学的熊庆来教授发现,直接从高一还没有毕业,就被“拔”到清华大学研究数学,不久就当上了助教!着名的哲学家梁漱溟考不上北大,但学问很好,史料记载中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就说:“梁漱溟考不上北大,就直接让他来北大做教授吧!”,结果他就做了北大的教授。可见民国时期很多顶尖的人才,都是“非常规”得来的。
从这个比较中就能看出来,当代研究型人才的缺失确实是因为制度模式的问题。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一切向苏联老大哥看齐,教育体制也不例外。在当时的特殊环境的大背景下,教育已经不单为了培养有能力有思想的人才,而是为了国家发展而培养具体、专门、单一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带有特别强烈的国家功利主义。
为此,1952年到1953年间诞生了一大批着名专业院校。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北京学院路旁边的“八大学院”。当然这过程中也拆分了一大批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大学,比如像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都是那时起改动过来的,成了一批以专门学科为主的高等院校。中国教育史上赫赫有名的“院系大调整”就是这么来的,难怪很多高校把1952年作为建校元年。
大家也还别真唾骂这种限制个人自由发展的教育体制,实际上它当年为国家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那时候的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建国初,中国工业还是积贫积弱的,为什么能有今天的局面?除了苏联援助外,真要感谢专门化教育为各种工业提供充足而优质的技术人员。没有他们的牺牲,中国可能现在就是第二个印度!
但在这种苏联模式下,本最容易在科学研究方面出成就的科学研究机构,却因为这些研究人员的“中规中矩”而没落。搞研究真正需要的“偏科”奇才却没有机会发挥才能。我们最近常听说的农民造诺亚方舟或民间高手造潜艇等诸多消息,这些比较奇的人物,很难说不是当初在中小学被打压的偏科学生。
除了科研机构,高校和研究生院本应该也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但高校的教师或导师,不用说也是“规规矩矩”,是全科的产物。在很多学校里,一名导师带十几名研究生成了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我国的导师制度,不与学生培养的质量“论英雄”,而与课题、论文等想挂钩,导致了很多有能力的导师忙着跑课题,没有时间来认真、专心的教导和指导学生,又有一部分导师有时间指导学生,却又在能力上略显欠缺。在这种“不平衡”下,许多学生在应付中完成学业,拿到了学历,却依然没有能力。
当代研究生的教育似乎在走向一个批量化生产的道路,逐渐的远离培养研究性人才的核心目标,如此下去,不单单高学历不再是“香饽饽”,高层次高等教育的公信力又该从何谈起?
当代研究生教育不如民国?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