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公园勒石注之校注


 汉江公园勒石注之校注

 

周秦汉

 

刻文于石曰勒石,解释性文字称注,考订并解释字句称校注。
汉江公园内置有许多古朴、自然的大石头,有些还刻有文字,如“春不雨”、“夏不热”、“秋不霜”、“冬不雪”等等。在其下另有小字注释皆为“典出清代安康文化名人刘应秋的五言绝句”,分别为《春不言雨》、《夏不言热》、《秋不言霜》、《冬不言雪》。对这些勒石与注释,
曾志信先生在《吟咏自然随笔》二《很不文化的文化》中指出:“刘(应秋)先生之不言雨、不言热、不言霜、不言雪只是‘不言’而已,不能等同这题石上的不雨、不热、不霜、不雪啊!”(见《安康文化》2008年第1期)故“去掉这个‘言’字,则悖逆了原诗之意”(见《安康日报》20075143版《读不懂的题石》)。“作为陕南东部首府之安康,公园里竟有如此之题石,貌似很文化,实则很不文化啊!”先生之论,可谓一语破的。鄙市民有同感,故作“汉江公园勒石注之校注”。
勒石:安康。
小字注:安康石。宋罗泌《路史》记载:“汉江水中有安康石,因郡得名。”
校注:宋罗泌所撰《路史》,纪三皇至夏桀之事,依据纬书及道书,多不经之谈,喜出新意,好用僻辞古语。因《尔雅》路为大,故书取此名。其《发挥》六卷,《余论》十卷,皆辨难考证之文。《路史》所据之纬书乃针对经书而言。有《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纬》、《春秋纬》、《考经纬》七种。其书以儒家经义附会人事吉凶祸福,预言治乱兴废。多有怪诞无稽之谈。与方士所传的谶语,合称谶纬。两汉间诸帝及王莽等好之,南朝宋时开始禁纬书流传。至隋,焬帝遣使搜焚。今所传者,为后人辑佚,皆非完本。其所据之道书乃道家之书籍。《三国志·张鲁传》:“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
安康,本汉中郡地。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结束“昔自汉末,四海分崩,三国鼎力”。面对山河一统,西晋王朝认为:“今天下为一,当韬戢干戈”,并重新调整政区,“凡州十九”、“分巴、汉之地为梁”。翌年,改年号为太康。太,极大。古通“泰”。同时为安置巴、汉一带流民,将曹魏时分汉中,另立魏兴郡而隶属之安阳县,亦改为安康县(参阅《资治通鉴》卷八十一)。泰康,一国之年号;安康,一县之称谓。国泰(康)民安(康)、安宁康泰之寓义由然而升。
《兴安州志·山川志》载:“安康石,在汉水中, 因郡得名,常隐不现。见则其国大饥。”旧《安康县志·舆地考》亦载:“又,城北江中有安康石,见则主饥。”方志所载常隐不现的安康石,为当地水文标志之石;安康,则为当地州府郡县各个历史时期的称谓。二者本不可混为一谈。
怪诞无稽,以惑百姓,乃《路史》之本源,“汉江中有安康石,因郡得名。”文化焉?邪说焉?
勒石:我来了。
小字注:安康民歌: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
校注:这首民歌自1958年在《安康报》上发表之后,接着上了《人民日报》、《诗刊》、《群众日报》等全国几十家报刊,并入选1959125日由红旗杂志社出版的《红旗歌谣》,继之又被选入全国小学语文通用教材。近半个世纪以来,“有人说它是大跃进诗歌运动的扛鼎之作。也有人说它是大跃进浮夸风的推波助澜之作。”(
李大斌先生《中国当代民歌史疑案揭秘———兼考“我来了”作者》语)。是耶非耶不可一概而论;褒矣贬矣不能一言说定。
作为文化传播理应客观地直接地将此民歌刻之于石。而非刻“谜面”于石,再以小字注“谜底”这样的故弄玄虚。
勒石:沧浪。
小字注:《尚书·禹贡》云:“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辞源》释“沧浪”为“水名,即汉水。”《孟子》和《楚辞·渔父》载:“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世称《孺子歌》或《沧浪歌》。
校注:汉水初出时为漾水,故有“嶓冢导漾”;东南经沔(勉)县为沔水,故汉水入江处亦谓之沔口;东经褒城县合褒水始为汉水,此所谓“东流为汉”;“又东”流至汉置武当县沧浪洲方“为沧浪之水”;再流经襄阳县境又称襄水,俗亦称襄河;最后在沔阳县纳夏水,故汉水亦兼称夏水,汉口亦称夏口。
《孟子》,书名。儒家经典。《四书》之一。未曾载有《沧浪歌》。
孺子,一为儿童的通称。《尚书·金縢》:“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此指武王子成王。也泛称年幼者,犹言小子。一为古代贵族妾的称号。《汉书·艺文志》有《诏赐中山靖王子哙及孺子妾冰未央材人歌诗》四篇,注曰:“孺子,王妾之有品号者也。”又,汉太子妻妾分三等,有妃,有良娣,有孺子。(见《汉书·宣帝纪》“太子纳史良娣”唐颜师古《注》)。
汉水之别称不独为沧浪,且沧浪之水不在安康境内。《楚辞》非《四书》,《沧浪歌》亦非儿歌。此处小字所注,挖掘地域文化乎?普及文史知识乎?江湖乱道乎?
勒石:中冷水。
小字注:中冷水有称中零水,即是汉江中心之水,为天下名水之一。张补山竹枝词《我忆金州好》:“茶煮中零水,羹调勒漠鱼。”
校注:冷(líng),象声词。《文选》晋陸士衡《招隐》诗:“山溜何冷冷,飞泉潄鸣玉。”又,象水声。《文赋》:“文徽徽以溢目,音冷冷而盈耳。”泠,清凉。《文选》战国楚宋玉《风赋》:“清清泠泠,愈病析酲。”三国魏徐干《情诗》:“高殿郁崇崇,广厦淒泠泠。”引伸为清白貌。降落,通“零”。汉《张公神碑》:“天时和兮甘露零。”“冷”两点,冰旁,“泠”三点,水旁,二者音同字义不同。故“中冷水”当为“中泠水”。“有称”亦应为“又称”。
中泠水,在江苏镇江市西北石山簰东。泠,一作“零”。原在长江中,盤涡深险,至冬季枯水期,可以汲竿取水。唐刘伯刍认为泡茶的好水以中泠水为天下第一。又作“中   水”。宋陆游《剑南诗稿》十《将至京口》:“铜瓶愁汲中   水,不见茶山九十翁。”(参阅《嘉庆一统志》九十《镇江府》一)
张补山“茶煮中零水”乃崇典借用,今言“中泠水”是“汉江中心之水”。杜撰也,诓语也。
勒石:勒漠鱼。
小字注:唐人陆勋《集异记》:“唐金州旬阳县水南乡
君怀,于汉江勒漠潭采鱼长数尺,身上有字云:三度过海,两度上汉,行至勒漠。命属君。”
校注:集,聚集,积累,集合。异,怪异,诧异及怪异的事。异记,记述怪诞的与众不同的事。《集异记》,书名。志怪小说。南朝宋郭季产、唐薛用弱等皆有撰。
“框君”与“怀”间当断句。
汉江有无勒漠潭,正史、方志均无记载。将此怪诞的与众不同的人和事刻于石,乃文化落后的旮旯喜好落后的文化矣!
回过头来再说《春不言雨》、《夏不言热》、《秋不言霜》、《冬不言雪》并非“典出清代安康文化名人刘应秋的五言绝句”,而是出自张光世的《使陵集》。刘应秋只是依张氏“不言”原意,又唱合了一遍而已。
安康正在“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唯多读书,少猎奇,方不至出现“貌似很文化,实则很不文化”的文化。
(作者住址:安康城区大北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