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大米的产业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随着中国社会发展逐渐步入小康阶段,大米逐渐由满足温饱需求上升到健康消费需求。从市场化角度来看,中国大米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90年代以前以商品粮为代表的散称米竞争阶段,批发市场、传统菜市场、传统粮油店是主要销售渠道;第二个阶段是90年代后期小包装米面世后带来的米类包装化竞争阶段,市场竞争进一步升级,产品销售渠道也呈现多元化,KA大卖场、便利零售店、改良后的传统粮油店都充斥着各种小包装米的身影。
随着小包装米市场的普及和各种类型细分品种增加,原有依靠产品包装差异化和品种的竞争优势逐渐被稀释,市场已经迈入品牌化竞争阶段,纵观米类市场风云变迁,谁才是大米类品牌化竞争的推手呢?
一、 国家级粮油巨头入主大米市场必然加快中国大米品牌化进程
中粮、益海、金建等全国性粮油企业近年来都加大了对米类市场的战略性投入,并依赖于资本市场的投融资能力,投资规模和整合速度明显提速。益海嘉里从09年进入小包装米市场以来,凭借金龙鱼原有品牌资产和成熟的品牌运作体系迅速在全国中高档市场米类市场获取较高的份额。中粮作为央企也不甘示弱,依托全国化产业链优势进行跑马圈地,从种植源头进行产业布局和整合,通过资本优势整合政府、行业、区域三大优势,并将此资本等核心优势逐步转化和渗透到品牌优势、产品产地优势、市场运作体系化优势等,旨在构建以福临门为全国性大品牌的运作战略。区域性米类加工企业也不甘寂寞,如安徽的金润、白湖、倮倮等占据地域性产地优势加入了米类品牌化竞争行列。未来米类市场的竞争格局必然呈现全国性大品牌与区域性领导品牌相互角逐,市场及品牌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传统的二三线米类加工企业将面临着出局或退出一线市场竞争,也意味着竞争力较弱的米类企业将转化到产品附加值更低、市场层级更低(县级以下市场)的低价低值市场,走向更低层次市场竞争或者充当市场拾遗补缺者。
二、 市场消费形态的改变,是米类进入品牌化竞争的本质原因
消费者拥有最终市场话语权!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形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年轻群体追求独立、时尚、自由的小家庭观念促使了中国式大家庭逐渐发生裂变,导致大米的购买者不再是以家中负责生活起居的老年人为主,年轻新一代消费群体加入到大米的购买者中必然改变大米类市场的消费形态。
年轻人追求时尚、便捷的生活方式,注重生活品质,品牌意识较强,是未来大米的消费的主力军,由此带来的米类企业品牌化竞争是众多大米类企业不可忽视的重要市场信号,大米品牌化竞争,您的企业准备好了吗?
三、 行业升级秒杀疯狂的价格战争,加速大米类品牌化时代到来
价格竞争是一种直接、有效的竞争手段,但价格竞争战略的支撑是成本领先优势。对于大米行业来说,受国家粮食收购保护价政策影响,真正做到成本领先优势难度较大,所谓的低价竞争更多的是在以次充好。如:合肥市场的长粒香大米市场零售价最低2.9元/斤,最高5.9元/斤,品质之间差异可想而知,最终这种低价竞争手段最终会伤害到消费者,也会被消费者通过尝试后感知,逼迫消费者在价格与品牌之间做出抉择,未来市场竞争是品牌化保障基础下的优越产品性价比竞争。
由此可见,对于大米类加工企业而言,品牌化市场运作已是迫在眉睫!对于很多传统粮食加工企业来说如何从包装化产品和低价粗放运作迈向品牌化运作将面临的巨大的挑战,向高质、高价、精细化运作发展,这也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企业面临着战略转型后提升可持续性发展软实力的综合体现。
上观营销咨询团队经过多年来对行业的深度研究,认为大米企业完成品牌化竞争需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关键点一:整合产业链资源,从源头上构建品牌综合竞争优势
上游产业供应链对大米加工企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单纯的原粮调拨只能解决企业原料来源问题,但不能形成品牌核心竞争优势(强势的产品竞争优势包含种植源头控制、产品加工过程化管理等)。因而对传统米类加工企业来说,面临着新的挑战是从种植源头来整合产业资源,完善企业产品及品牌的综合竞争优势。如:益海嘉里数十万亩的订单种植,中粮产业链源头种植、传统农垦企业优势农场种植等。虽然区域性米类加工企业在种植规模上不能与行业巨头相提并论,但也可以通过与区域性农户签订订单种植或者家庭农场承包等形式来保障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有效区隔,从而从品牌角度构建企业品牌竞争壁垒。
关键点二:品牌价值体系下构建完整的产品矩阵,而非单纯的产品开发设计
品牌价值体系开发并非单纯的产品概念提炼与产品包装设计,它应该是基于消费者价值认同体系下产品及品牌体系建设,深刻洞察消费市场需求及潜在需求,通过挖掘企业在产品层面优势与消费者需求结合,形成企业产品开发思路和品牌塑造规划,进而形成和完善自有产品价值体系和品牌核心价值链,通过品牌和产品之间贯通融合,最终形成品牌外在的品牌诉求和品牌主张,达到产品和品牌之间的互动。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化品牌塑造工程,也是现有处于粗放竞争的米类企业急需补上的一门课。
如:金龙鱼大米品牌价值体系塑造:
关键点三:通过现代化渠道运作体系,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市场
渠道体系建设是大米行业的一个短板,上观咨询团队走访多个区域市场现状来看,米类经销商多为传统的大批发商,且多为坐商,主要市场职能是产品配送为主,很少涉及到具体市场运作管理。从整个渠道产业链来看,中间分销商缺失,整个渠道体系不完善,导致整个米类市场运作处于较为粗放式管理状态。
对于传统米类加工企业而言,市场化运作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构建企业快速发展的现代化渠道模式。首先从品牌形象建设的角度来看,直控核心KA卖场(或者借助现有经销商渠道资源)有利于企业品牌展示,但对于大米销售的两大主力渠道:社区便利店、社区粮油店,需要依靠企业培育发展部分核心分销商完成产品渠道体系的构建(针对分销商缺失的形式下可以扶植部分有发展潜力的粮油店或者借助成熟的快消品类分销渠道)。当然现有部分企业依靠直销公司的形式直控终端,这种模式执行力较强,但对企业资源匹配要求较高,且数以万计的米类销售终端完全依靠企业直控,难度也是可想而知。
通过构建完善的渠道运作体系,才能协助企业打造独具竞争优势的核心市场,从而实现企业品牌化战略落地,因为品牌竞争力最终需要靠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综合占有率来体现。
关键点四:高效能营销组织体系,是企业实现品牌化竞争的有力保障
大米类企业多为粗放型管理组织,功能职责主要为解决企业产品招商及日常经销商服务为主,对市场一线状况了解甚少,更谈不上精细化管理。导致大米类企业出现营销组织短板的主要原因是行业竞争不激烈,市场运作体系不规范,随着行业品牌化竞争的加剧,大米类企业即将面临这组织变革。
大米类企业组织变革的前提必须与企业经营战略保持同步,中小型企业有微小型组织配套体系,大型企业由大型企业组织作业规范,但企业在进行组织体系设置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1、扁平化管理原则:缩短市场决策流程,提高市场运营效率;
2、岗位职责分工明确:所有工作有明确的分工,具体事情能落实到每个人,责任能追究;
3、工作岗位与绩效挂钩:多劳多得,干好干坏有明确的绩效区分,协助企业构建有效的人才发展空间。
关键点五:品牌活化推广,增加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黏度
提到品牌推广很多人第一联想到的就是要打广告,导致很多企业领导人对品牌推广有一种恐惧感。其实真正的品牌推广需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行业传播竞争环境以及消费者对品牌感知状况来综合平衡。从上观咨询多年来服务米类企业经验来来,大米行业品牌传播环境竞争尚且不激烈,只需要企业能沉下心来来做好终端推广及消费者互动推广就能起到不错的品牌建设效果,未必是必须在电视等大型媒体上做大型资源的投放。对于大米类品牌推广需要重点关注一下两个层面的品牌互动。
1、终端生动化推进:通过走访终端我们可以看出,米类终端生动化处于初始化阶段,与成熟的快消品行业差距甚远,可以运作的空间较大,因而对于大米企业来说抓好终端生动化推进将会起到不错的销量提升作用和品牌提升功效。
2、社区型品牌推广互动:大米消费主要为家庭消费为主,因而围绕社区开展品牌活动推广对品牌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白湖米业在合肥市场坚持一年的社区活动推广,已经建立了较强的品牌认知度。
市场唯一不变的就是不断变化,今天的米类市场已经悄然发生改变,品牌化竞争已经暗流涌进,有前瞻意识的企业已经未雨绸缪,吹响了品牌竞争的号角,未来5年大米行业品牌竞争格局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市场优势机会将向品牌化运作企业集中。为了迎接未来品牌竞争的挑战,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