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生态:两难选择


  媒体作为一种传播介质其存在意义就在于信息的传播与分享,实际上就纸媒而言,这种原始的带有本质意义的特点正因技术变革而逐渐失去优势,面对互联网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纸媒在信息传播上的及时性已经远不如轻点鼠标即可完成发布的互联网和远程卫星直播的视频来的直接和快捷。这两种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媒体的打击是致命性的,在这两大技术的新兴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被迫选择新的生存方式。

   一是,在内容制作上,由浅入深,更深层次强调内容为王的生产结构。从杂志到报纸,平面媒体的运营机构在内容制作上都加大了投入,在不断追求内容新颖性的同时,开始对资讯事件本身进行更深度与广度的挖掘,内容的阅读品质成为各大媒体的极致追求,这就使得内容制作的难度和深度都空前加大,对于采编人员的素质要求、知识储备、知识深度以及宽度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专家做杂志成为主流方向。

  二是,在传播通道上,由少变多,更深层次强调渠道为王的传播结构。2000年以后,传统的纸质媒体开始从拒绝到接受,逐渐开始与新的传播技术进行融合,从最初的向互联网媒体供稿,到自建网站发布,从加大投入试水互联网到开通官方微博微信,与新技术的碰撞是近10年来传统平面媒体探索转型的最直接概括。究其缘起,实际上都是对传播渠道的追求,当传统媒体依靠每月10余万的发行量来对抗互联网每月动辄数亿点击率时,媒体赖以生存的广告主潜意识里迫使平面媒体主动占据更具优势的传播渠道。

  遗憾的是,无论如何努力,在传播的覆盖面上,传统媒体始终无法与新兴媒体抗衡,这就是迫使传统媒体必须重新选择相对清晰地路线,目前来看,这种路线一是深度的内容为王,二是,广度的精准传播。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做到深度的内容为王和广度的精准传播,深度的内容为王和广度的精准传播的可能性和实现路径如何,又会遭遇哪些挑战?后续将陆续呈现个人观点,欢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