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管理能产生经济效益业已毋庸置疑,如果说通过管理能够产生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恐怕就有人要举双手反对了,因为在大家的思想中,管理只针对某一类型经济体、社会体,与形成一种所谓的经济模式有联系,而绝对没有必然联系。而事实上是,作为一种新经济模式,管理真的就要或已经就要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点了,否则人们又怎么会衍生出一个“管理经济学”的范畴呢?而现在的问题是,各自为政的管理何以能形成一个“管理经济”?回答如果是否定,那么,所谓的“管理经济”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说到这里,有一个人就不能不说的,他的名字正是凯恩斯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凯恩斯认为,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它决定消费需求。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增加往往赶不上收入的增加,呈现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有一部分收入没能纳入消费——于是出现了消费的严重不足。投资需求是指,由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这两个因素的对比关系所决定的那一块。资本边际效率,是指增加一笔投资预期可得到的利润率,它会随着投资的增加而降低,从长期看,其势必也会呈现“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规律,从而减少投资的诱惑力。由于人们投资与否的前提条件,是资本的边际效率大于利率,而只有在这时才有利可图,所以当资本边际效率发生了递减的状况的时候,其利率也会同比下降,才能保证投资不减,因此,利率就成为决定投资需求的关键因素。
凯恩斯认为,利息率取决于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流动偏好是指人们一般愿意用货币的形式保持自己的收入,或保持财富这样的一种心理因素,它决定了货币的需求。在一定货币的供应量下,人们对货币的流动偏好越强,利息率就越高,而高利率将阻碍投资。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存在流动偏好两个因素,使投资需求不足。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将产生大量的失业,形成印生产过剩而引起的经济危机。因此解决失业和复兴经济的最好办法,就是政府来干预经济,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来扩大政府开支,以达到降低利息率,从而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总之,凯恩斯认为是“三大基本心理规律”引起了消费需求不足,引起投资需求不足,使得总需求始终小于总供给,形成有效需求的严重的不足,导致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失业,这是无法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调节的。不仅如此,凯尔斯还进一步地否定了通过利率的自动调节的必然性,能够使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的理论,认为利率并不取决于储蓄与投资,而是取决于流动偏好(货币的需求)和货币数量(货币的供给),储蓄与投资只能通过其总收入的变化来达到平衡。亦不仅如此,凯恩斯也否定了传统经济学认为的,可以通过保证充分的就业的工资理论,认为传统理论忽视了实际工资与货币工资的区别,货币工资具有刚性收入的区别,仅靠伸缩性的工资政策是不可能维持充分就业的。如果是这样,凯恩斯也就等于承认了资本主义社会除了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外,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其根本原因就是,其存在着有效需求的相对不足,所以资本主义经济经常出现小于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均衡。这样一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不仅背叛了传统经济理论,开创了通过“总量分析”而得到的宏观经济学。
其实,上述是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一种误解,原因是,在凯恩斯经济理论中,不仅仅只是为我们阐释了一个经济事物的宏观性,而事实上是,他也为我们描述了一切经济所具有的结构性,提出或暗示了其必将会产生出全新意义上的经济模式、经济学新款式,而它不是别的,正是“结构经济学”。什么叫“结构经济学”?在经济结构中还有经济学?
是的,不仅有经济学,还有对其进行管理的性质与意义,因为在经济结构中蕴藏着巨大的经济社会自然能量,而如何将其揭示出来,无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管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