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用笔扮演着自己笔下的人物
———简评长篇小说《走向珠穆朗玛》
我市青年作家杜文娟长篇小说《走向珠穆朗玛》已由花城出版社出版,这是陕西文学院成立之后,由签约作家推出的首部签约作品,陕西省作协为此召开研讨会,省作协领导、作家、评论家给予了热情而中肯的评价,研讨会发言纪要如下:
雷 涛:这部长篇小说的选材涉及藏族地区,通过展现那里的风土人情,抒发了一种高原情怀。我认为,这并非是迎合政治需要,而是由于作者细致地观察并认识到社会的内在规律后,迸发出来的创作激情。杜文娟作为一个弱女子,两次入藏,体验生活,这种创作心态在浮躁的当今社会中显得很难得,值得大力提倡。凭借执著于文学事业的热情,她以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了作家应该怎样践行“三贴近”原则,这对陕西文学院的其他签约作家,也对所有为文学事业矢志奋斗的人们有所启迪。
李国平:这几年来,杜文娟不断努力、寻求突破,她身处基层,又是跨行业进行写作,实属不易。从她那清新、流畅的文字,诗意、感性的话语中,我们能感受到她丰富的内心世界,但同时那颗心又是孤独的,因此,她在不停歇的行走中,寻找着光明与希望。
应该注意的是:小说缺乏明晰的创作构思,在该深化思想的地方却戛然而止,而且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人为设置的色彩太过浓重。
冯积岐:读了杜文娟的《走向珠穆朗玛》,我想到了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长篇小说《在路上》,后者是一部典型的“行走小说”,是美国“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走向珠穆朗玛》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大陆“在路上”的小说,它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即兴式自发性写作手法的运用。作品没有完整的情节或故事,只有镜头和画面,只有声音和色彩,只有行为和对话。二是比较自如地展现了西部风情,给人以美的享受。三是传达出主人公“在路上”的体验。四是文字清丽、轻松。但是,小说中人物面目略显模糊,思想主线有些飘忽,这些不足,希望作者在今后的创作中加以改善。
李 星:《走向珠穆朗玛》中的吴紫藤是一个出没于娱乐场的青年女子,她想出淤泥而不染,她想洁身自好,却得了那种惹人讨厌的病。她情感受挫,只身一人去西安、到扬州、游青海,用浪迹天涯的方式寻求心灵的寄居。杜文娟用长篇小说的形式展示着自己的心灵,为自己的文学之花增加了养分,作品写得很抒情、很灵动、很感性,可以说是一种散文化的小说。其眼界的放宽、修养的提高、经验的增加等,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埋头写作、奋力进取的作家付出后的收获。
虽然有了进步,但也有不足之处,如:由于在谋篇布局时缺乏一种基本的中心思想,一种主题精神的价值取向,所以显得较为松散,且过于随意。此外,作者应加强小说创作的基本功的训练,将写实的功力练扎实。
畅广元:作品向人们展示了青年人精神领域的生活,书中的两个人物都是因为逃避现实才走上西行之路的。这其中渗透着一种追求,一种人生境界,给人们提供了精神层面的参照。
在这里,我想给杜文娟提个醒,“作家用笔扮演着自己笔下的人物”,也就是说,作家写作时,必须要让自己进入到规定情境中去,这样才能“演”好作品中的人物。
常智奇:这部作品感情丰富、灵动,文字抒情、优美,但行文的跳跃性有时显得较为突兀,令读者心生疑惑。不过,文娟作为陕西文学院第一位拿出签约作品的作家,她的使命感、责任感令人钦佩。她能够只身一人前往高原地区,其胆略和气魄是难能可贵的。
王观胜:作品将人的命运放置于大自然的永恒过程中进行剖析,试图将当代年轻人繁乱、浮躁的心态引向成熟、宁静的境地,这种思想性值得肯定。
王仲生:《走向珠穆朗玛》是一部书写“心灵史”的小说,从逃避到自我救赎,构筑出人们心灵的轨迹。这对于新世纪的功利主义、消费主义是一种针锋相对的拒绝、批判。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的矛盾是困扰人类的一大关节,作为一个作家,能够走出自我、关注人类,这是视野的开阔,更是精神的提升。
邢小利:总的来说,这部小说体现了平凡男女的某种精神需求。两位主人公都是窝囊地活在平庸、世俗世界中的普通人,他们都对现实生活感到不满甚至厌恶,极力地想摆脱这种环境,从而开启了去往高地的旅程,叙写了一片壮丽的新视野。故事讲述的这个在路上的故事,表达出一种较为开阔的精神寻求。其中生活与抒情、现实和浪漫的结合,展示出一个女性作家感性的一面,但也正因为如此,作品的理性元素欠缺,思想穿透力不够,主题也就不太突出。
王芳闻:文娟的这部游记小说将我们带入处处皆美景、山河带诗意的美丽高原上,优美的文字读来令人心旷神怡。前一阵省作协到西藏采风时,发现她的作品在那里也有一定影响。文娟作为一位业余作家,除了工作,还是一个妻子、一位母亲,她能够有今天的成果,有赖于一直以来刻苦勤奋的写作,扎扎实实的创作。今年抗震救灾时期,她于第一时间抵达灾区成为一名志愿者,之后创作出了几万字的报告文学,被多家媒体转载。可以说,她是一位富有冒险精神、满载着创作激情的年轻女作家。
(转自《文化艺术报》潘世东转载于安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