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退出收储维持补贴依然是个未知数


 印度、巴基斯坦低价棉纱的涌入和美国棉纱的进入以及大型企业纷纷“走出去”都传递了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中国纺织行业的一些优势正在逐渐丧失,“狼”来的如此迅猛……

 
  从目前市场分析,印巴棉纱在低端(16S)比较有优势,(60S)以上相对比中国还有较大差距。21S、32S、40S中端市场则是大家争夺的热点。很多企业认为受进口纱影响的主要纱线品种为40支以下的低支纯棉纱线。虽然在高支纱、高密织物等中高端产品领域,中国还是保持领先优势,但在低端产品领域已没有竞争力。而对以混纺和化纤类纱线为主的纺织企业,生产高支棉纱为主的企业以及生产色纺纱为主的企业来说,进口纱影响并不大。
 
  从美国方面来说,由于数量相对较小,美国进口棉纱对国内市场的实际冲击不大。但美国棉纱试水中国市场的行动,却给国内纺纱企业敲响了警钟。由于美国消费者越来越青睐“美国制造”的商品,随着制造业回归本土,如果未来美国品牌指定只用美国棉纱,那对中国纺纱业的影响将很大。
 
  受收储政策因素和外围市场双向制约的影响,国内棉花价格大幅高于国外价格,正在压缩棉纺织业初道工序制造商的生存空间。为此,国家有关部门经过谨慎的研究之后,决定从2014年开始停止实施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并在新疆试点新的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机制。因2014年棉花目标价格为每吨19800元。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国家对新疆试点区棉农给予补贴;当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国家不发放补贴。以老谢我的理解,此次政策调整的目的是,规避市场投机行为,更好的为实体生产服务。
 
  可见,在当前条件下,策略上的调整很有必要,至于是不是符合市场的逻辑,还有待观察。当然,我们都希望此举有利于我国纺织企业降低原料成本,促进纺织品出口,帮助纺织行业走出困境。但对生产者来说,可能会增加市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