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一直在强调——“要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让经济重回市场轨道,经济领域要更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理念。
话虽如此说,但执行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很多时候,中国的问题,掺杂着太多的政治、民族、文化和地缘因素,让问题变得很复杂不好处理。就拿这个棉花收储和补贴来说,给农民补贴并不能解决市场扭曲的问题,只会助长供需间的矛盾,但你又不得不去补贴。为什么?
要知道任何生产行为首先都需要资金做为前期铺垫。在美国,农场主们可以用其土地和农机设备作为贷款的抵押物,从银行获得足够的生产运作资金。而在中国,农民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因为,土地是集体所有,你只有使用权,个人无法把集体的东西拿去银行做抵押!
而我们国家棉花主要生产基地在新疆,大量棉农身处中国西北难以驾驭的穆斯林地区。为了维护地方的稳定,政府不得不继续补贴低效和不赚钱的劳动力密集型棉花产业。其实,政府通过补贴的方式阐明了一个很浅显的道理——“我不能给你土地,只能给你钱”。现在搞的很热闹的“土地流转”也只是一个“使用权承包”的概念,让农民拥有更多土地使用的支配权而已。说到底,这地怎么流转都不是你的,这地上还是写着一个“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