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中国的借鉴


 从国际上看,金融自由化成了近30年来各国普遍采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政策。无论从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到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我国的台湾省,还是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如智利、阿根廷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卷入这一浪潮。虽然各个国家情况不仅相同,所选择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时机、途径和程度及结果也不一样。但经有关对比研究和分析,总结出的一些共同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国深思和借鉴。 

1、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功概率与经济发达程度成正比。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发达国家不但利率放得彻底,没有反复,而且放开后对国内经济运行冲击较小,过渡也较平稳;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改革也较顺利,但不如发达国家进行得平稳;而发展中国家的则多反复。条件好的有成功的,但以失败的居多。其道路选择异常艰难,成本偏高。 
2、改革方式的选择影响着改革进程的选择。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选择渐进改革者成功几率高,而选择激进改革者则多磨难。 
3、宏观经济形势决定着改革的时机选择。在宏观经济形势稳定的情况下,选择改革的多取得成功或进展顺利;而在宏观经济形势不稳定的情况下,改革多夭折。 
4、微观基础建设的程度制约着改革的行进速度。先培育金融市场(如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等),强壮金融机构后放开利率的成功者居多;而无扎实的市场基础就贸然完全放开利率管制者多以失败而告终 
5、监管体系健全可以弥补政策设计中的不足,保证改革能平稳进行。建立起一套有效运作的金融监管体系、尤其是加强对银行行为的有效监管,可以弥补改革政策设计中的不足,缓和利率放开后短期内释放出的冲击波,缩少其对社会经济正常运行所带来的波动,保证改革能按既定的方向进行下去。 
6、超高的正值实际利率水平与深度负利率一样,都不是正常市场运行的均衡利率。实行利率市场化,将利率水平由负利率或低利率水平升至正利率和较高利率水平,是符合金融自由化理论最初设想的目标的。但超过正常水平的“超高利率”也是扭曲利率,如果监管不足,其破坏作用比负利率还大,可以直接导致一国整个金融体系的几近崩溃。 
7、金融开放可以推进也可以破坏利率市场化进程。利率市场化可在封闭经济环境中进行,但一般都是在开放经济环境中推进的。在现代世界经济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一国不融入国际经济潮流,不开放经济已是不可能,关键是要掌握好开放度。如把握不当,则可能触发金融危机,其破坏力也是相当大的。 
8、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市场化并非发达国家历程的简单翻版,切不可照搬照抄。发达国家在金融改革方面已先行一步,其经验可资发展中国家借鉴,但其历程和具体方式、方法、时机选择并不一定都适合发展中国家。这是因为它们在市场培育程度、财政依赖程度、经济管制程度和社会历史、政治、文化等均有差别。 
9、改革的顺序的安排要讲究规律和技巧。由于利率市场化只是金融自由化、经济自由化整体中的一部分所以必然要涉及到改革顺序安排问题,利率改革不可超前,当然也不能久拖不改。 
10、对后利率市场化问题应尽早防范。利率市场化后,由于管制已放松,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量信贷资金流向管制背景下发展不足、但可迅速升值的行业中去,从而引发“泡沫经济”危机;还有如银行如何处理其管制时代积累起来的大量不良资产问题、利率波动频繁、资金流动加速等问题,均应在改革设计时早作考虑,以免日后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