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作风”要“走出去”


“转作风”要“走出去”

  抓作风、“转作风”、反“四风”,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干部队伍建设的永恒主题。但是,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一些地方、少数干部在“转作风”时,存在闭门造车、漂浮不实、不下基层、不进群众等问题,满足于自说自话、自我表演,看似在热热闹闹“转作风”,但实际上还是在以形式主义应对形式主义,以官僚主义对付官僚主义,难以取得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效果。

  “转作风”,关键在“转”、“下”,核心在“变”、“改”。这就要打破原先的、固有的官僚习气、本位主义、衙门作风,最根本的是要“迈开腿”、“走出去”、“动起来”。

  要“走进基层”。党的执政之基在基层。各级各地党员干部特别是纪检监察机关的党员干部“转作风”不能脱离基层、不接地气,必须自觉主动地走进基层、广接地气,尤其要到矛盾最集中、问题最突出的基层中去,在基层一线中摔打腰板、转变作风、提升能力,要贴近基层实际,注重总结和吸纳基层创造出的好经验、好作风,改掉自身“陋习”。

  要“走进群众”。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干部作风好不好,群众看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干部“转作风”,呆在办公室里苦思冥想没用、浮在上面自我陶醉更不行,必须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到群众中去,与群众打成一片,要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心关注群众疾苦,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把群众当父母亲人,多站在群众立场想问题、看问题、解决问题,使作风转变到群众的心坎上,使整改落实到百姓的家门口。

  要“走进社会”。作风的形成,不是孤立的、偶然的,而是互相联系、彼此影响的。干部“转作风”,单靠个人努力是难以形成良好风气的,必须依靠全体干部、所有部门、全社会共同努力、接续奋斗。一方面,部门之间要上下联动、统筹协调、齐抓共管,避免单兵作战、散兵游勇;另一方面,要融入社会,教育和引导干部群众共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动和利用全社会的力量,推进干部作风真转实改,以“转作风”的新成效,带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走出去”,才能“引进来”。基层、群众、社会,是培养干部、锻炼干部、使用干部的主阵地,各级各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只有经常性地走进基层、走进群众、走进社会,才能不断地补精神之“钙”、除“四风”之害、祛行为之垢、立为民之制,将党的群众路线落到实处、进行到底。

  (倪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