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武士和宫女列队迎接,身着唐朝服饰的“官员”致欢迎词。陕西省长娄勤俭向莫迪赠送“通关文牒”,西安市长董军赠送城市“金钥匙”。吊桥落下,城门缓缓打开,莫迪走进中国古城,预示着中印封闭的大门从此完全敞开。这样的精心安排,体现了双方对访问的重视,也显示了中印首脑之间特殊的个人友谊。
西安是习近平的家乡,这是习近平第一次在家乡接待外国首脑。去年9月17日,也就是莫迪64岁生日当天,习近平造访莫迪的故乡古吉拉特邦,并向莫迪发出了邀请:下次访问中国时到他的家乡西安去看看。莫迪此次显然是“履约”而来。
新华社文章称,与古吉拉特邦一样,西安也是中印友好源远流长的例证。中国唐代高僧玄奘就是到古吉拉特邦取经,然后把佛经带回中国,在西安传经。闻名遐迩的大雁塔,珍藏着玄奘法师从天竺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和舍利子。莫迪在古城与习近平共同回顾中印之间的友好往来,中印关系会否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
莫迪访华前夕,就为中国之旅明确定调:“我相信我这次访华,不仅将深化中印友谊,也将毋庸置疑地在亚洲,乃至全世界上,为发展中国家如何维持并发展双边关系,立下新的里程碑。”莫迪表示,中印虽然有边境纠纷,但这不是一个”动荡“的边境,近30年来从未发射过一颗子弹。“这表示两国都已经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5月4日莫迪开通了中文微博帐号,发出的首帖即是:“你好中国!期待通过微博与中国朋友们互动”。帖子吸引万人转发并收获数万个点“赞”。
中印过去数十年因边界争端、西藏流亡政府问题,印度不满中国倾向巴基斯坦等议题以及近年的贸易逆差,一直存在很深的芥蒂。中国民间也不乏要印度退出印度“阿鲁纳恰尔邦”(即藏南地区)的声音。不少网民甚至在莫迪微博上呼吁:“把藏南还给中国,好不好?”。
莫迪访华最大的看点,除了政治和解,就是经贸合作。中国驻印度大使乐玉成日前对印度媒体透露,中印企业之间的一系列合作项目正在商谈中,若莫迪访华期间能够落地,预计不会少于100亿美元。中国有资金,印度需要引进外国投资,开展印度国内的基础建设,如建设铁路、道路、清理污染河流等,印度投资潜力巨大。目前,中国己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2014年双边贸易总额达710亿美元。不过,印度称,对华贸易逆差从2001财年约10亿美元飙升至去年的380亿美元。
在全球经济活力尚未展现出勃勃生机时,各国都在为自己的优势和出路苦思冥想。莫迪去年在印度大选前就承诺,只要中国不构成对印威胁,就要和中国合作。紧接着,一场堪称全球史上最大规模的全民选举在印度悄然完成,约8.15亿登记选民投下了5亿5000万张票,占选民总数的66.4%。此次选举可谓规模空前,选民人数大致相当于欧盟与美国选民的总和,其中18至19岁的年轻选民有2300万之多。
印度的宪政民主制度,是从英国移植又吸收了本国文化传统,经过长期磨合形成的,对印度独立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尽管印度的社会、宗教、民族、语言、种姓以及中央与地方关系等矛盾异常复杂尖锐,但全国社会秩序基本稳定,统一的中央政令可以畅通。在这些方面,政治制度功不可没。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印度民主制度对其经济增长造成伤害。恰恰相反,印度民主制度尽管有很多缺陷,但较之于上世纪60和70年代,今天印度的政治体制更加自由、问责性更强,更加透明。
从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来看,尽管印度的政治力量对比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的演变,民主政治经历了各种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但在印度的政治生活中扎下了根基,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特别是新兴中产阶级的广泛认同,因为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与这种制度建立了利害关系,都想通过这种制度分享国家权力。
世界上几乎没有任何国家像印度这样复杂,有着这样多的种族,相互之间无法用语言交流;宗教和文化习惯千差万别;各地的地形、气候和经济发展水平也大不相同。印度的办法是“多样并存的民主”。印度没有借国家团结的名义对多样性进行压制,却在制度安排中认可了这种多样性:所有团体、信仰、爱好和意识形态都能和平共处、相互竞争。
从圣雄甘地开始的现代印度创始人一直是民主的忠实倡导者,这一点对印度产生了很大帮助。印度第一位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总理尼赫鲁用他全部的政治生涯向人们灌输民主理念,尊重议会程序以及对宪法体系保持信心。
60多年来,印度一直寻求如何在没有单一权威的意识形态下管治国家。印度允许所有宗教自由发展,确保没有任何宗教被国家赋予优势地位。曾经有人预言印度实行宪政民主会导致国家各民族、种族大分裂,并乐观其“败”。但时至今日,已经没有人再谈论印度分崩离析的风险。泰米尔纳德邦和米佐拉姆邦等边远地区的分离主义运动被一个简单的方法平静地化解:分离论者变成了首席部长和国家领袖。
不仅如此,印度的宪政民主绝不是少数人参与的游戏,它对劳苦大众最为重要。投票箱化解了种姓分化的潜在破坏力,低种姓中最卑微的人也能担任政府的高级职务。玛雅瓦蒂,一个“不可接触”的贱民女子,却三次作为首席部长统治着印度人口最为稠密的北方邦。从更为广义的角度讲,选举的逻辑意味着没有任何一个团体可以支配其他人。在这里,只有选票可以决定权力的更替。
印度所取得的很多成绩主要是在看不见的制度领域,比如金融改革和私有化,而主要的不足恰恰又都是在能看得到的硬件基础设施领域。印度现在正大力加强基础教育投资,力争补回在“不自由”民主期间(20世纪50-80年代)犯下的忽视基础教育的巨大失误。
2004年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预测,2030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4.49亿,超过中国。1970年,印度人口只有5.49亿,仅相当于中国的67.32%。尼赫鲁的女儿曾经想尝试搞计划生育,结果第二年选民就把她选下去了,因而现在印度的人口增长是1.3%,比中国高出近4倍。随着印度人口的增长,国民素质的提高,民主制度的完善,老龄结构的合理,国民实际收入的递增,未来的印度,毫无疑问会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世界强国。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步入“耳顺之年”的中印关系,需要双方吸取历史教训,消除疑虑,增进共识,化解分歧。中印未来是“鹬蚌相争”,还是走上竞争与合作的良性发展轨道,也将取决于中印高层调整心态,以一种理性的大国心态看待并发展双方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