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广义虚拟经济学说对旅游资源开发实质的研究


基于广义虚拟经济学说对旅游资源开发实质的研究
旅游资源的价值是因为信息凝聚于其中而被赋予的,如山东高密的莫言故居、山西洪洞的大槐树、云南澄江帽天山的化石群。但是,信息是无法自己传递的,它不仅需要介质,而且需要空间。在某种意义上,旅游资源开发实质上就是制造一个特定的信息态的“场”。广义虚拟经济学说的领军人物林左鸣就曾明确指出,旅游业销售的是信息态的“场”,造的是信息态的“场”,游客付的实际是购买信息态的“场”费。这种“场”既不是有形的物品,也不是像看一本小说、一部电影那种纯粹的心理体验,而是一种特定的环境下、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的与物理学的磁场相类似的氛围。
对于如何造“场”,林左鸣认为关键在于瞄准现代人的心理需求,因地制宜地选择题材,打造真正的差异化情境,并辅之以一些现代工具和营销技巧。由于研究的重点在于广义虚拟经济的一般原理而非旅游经济的发展规律,林左鸣并未对“场”的组成要素、构建方法和操作程序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阐述。不过,综合派恩二世(B.Joseph Pine)的体验经济理论、戈夫曼(Erving Goffman)的剧场理论、谢彦君的旅游体验情境模型、段义孚(Yi-Fu Tuan)的地方理论、布哈里斯(Buhalis)的旅游地6A模型,笔者认为,旅游资源开发中要构建的“场”主要由核心吸引物、活动、设施和服务组成,应按照主题独特、特色突出、线索明确的原则,以体现旅游资源特质同时又能满足游客心理需求的信息为中心,布置体验情境、设置参与活动、整合感官刺激,为游客创设别开生面的表演场、体验场、感应场。在这方面,阳朔世外桃源景区无疑是一个成功的范本。1993年之前,世外桃源景区所在地还是一片湖水,唯一不同的是通过岩洞连接了两条小河,吸引了一些外国游客前去拍照。曾在某大学执教的台商江文豪根据对这片山水的反复考察和对现代旅游需求的把握,从自己看过的话剧《暗恋桃花源》中获得灵感,给原本平淡的一方山水注入了“世外桃源”这一适应现代都市居民精神需求的信息。然后,他按照《桃花源记》的意境营造景观、设计活动、组织游线、修建服务设施,成功地制造了具有特定信息态的“场”,并申报成为4A景区(来源:李庆雷,暴向平,肖洪磊.广义虚拟经济视阈中旅游资源开发理论新探.《旅游研究》,201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