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适因子与故乡情怀
喻建国
个体出生地或成长地的文化、环境、风俗、习惯以及所有存在都会对个体的大脑、器官、身体产生强烈的影响,也就是在个体身上种下了大量的谐适因子,它们汇聚而成为个体的故乡情怀。
刚才午饭的时候,家里就我、妻还有保姆三人,其中有一个菜是妻做的,煎牛排洋葱打底,牛排五分熟;另一个菜是保姆按照妻的要求烹饪的糖醋烤菜;保姆还做了三个菜,其中一个菜是炒辣椒,是按她的口味做的。其他三个菜:清炒青菜,小排骨炖洋丝瓜根,肉糜炒豆腐干,这是大家都能接受的。午膳进行时,我请她吃煎牛排,她拒绝,说不习惯这样吃;我又请她吃糖醋烤菜,她也拒绝,也是因为不习惯。这时我和妻都询问一下保姆:“这辣椒辣吗?”“不辣。”辣椒的维生素C很丰富,我和妻都各拣一点炒辣椒,送入口中,刚开始时觉得不辣,随着咀嚼的进行,越吃越辣,真是吐也不是,嚥也不是。这里所出现的现象就都源于不同的故乡情怀,不同的谐适因子在发酵。
27年前,大儿去比利时攻读博士学位,获得学位回上海,我们发现他的生活习惯有了许多改变,在家喜欢打赤脚,牛奶喜欢冷饮,早餐喜欢吃面包,等等,这些原不是我家的生活习惯。当然他保有的我家的生活习惯还是很多的。也就是说,他在比利时又种入了一些新的谐适因子。
人在儿时和青年成长期中,最容易植入谐适因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谐适因子的植入就渐渐困难了。到了老年,有些老人就几乎再也种不进什么谐适因子了。
能够容易地植入谐适因子的人必是适应性很强的人,由此看来,个体适应性的强弱和个体植入谐适因子的难易度有着密切的关联。
谐适因子是属于个体的一种精神因素和生命因素的综合因素,它由个体所接触的时空种植于个体的生命体中。为了清楚这一命题,下面举几个例子:个体幼年时期,在脱离了母乳以后,开始接触各种食物,每接触一种食物,该食物就会在该个体的生命体中种下一个谐适因子,当足够多的同样的谐适因子积累起来,就变成了该个体的一种定向的适应,并逐步变成该个体的习惯;个体在其生命延续的过程中,在所接触的时空中经常接受某一种对生命体的作用,含衣食住行性、工作、学习的某种模式的作用,每一次作用都对该个体种下一个谐适因子,当足够多的同样的谐适因子积累起来,就变成了该个体的一种定向的适应,并逐步变成该个体的习惯。
善于生活、学习、工作的人必定是一名很容易植入谐适因子的人,也就是一名适应性很强的人。同样在这里也显示了一个人的生命活力的强弱程度。生命活力很强的人,必定是适应能力很强的人,也一定是一名谐适因子植入度很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