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小快乐当成大幸福


 

 

人生不是靠心情活着,而是靠心态活着,唯有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坦然面对所遭遇的一切。人活着就是为了生活得更快乐、更幸福,而幸福的生活要靠自己来争取,所以,不能改变事情,就改变对事情的态度,这就是人生的幸福之道。

虽然我的一生普普通通、平平淡淡,但我对幸福还是满足的。在我人生的每个时期、每个阶段,环境的变化,工作的更新,我对幸福的要求都不很高。因此,这种心理、心态,使我一生都感到很安逸、很快乐、很幸福!

1947年,我出生在辽西农村,家里生活很困难,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了下顿。那个时候,我一年有两盼:一是盼过生日,早晨起来可以吃一个煮鸡蛋;二是盼过年,可以吃上一两顿有肉馅的饺子。所以,那个时候过生日、过年就是最幸福的事情了。

上小学以后,我特别喜欢看小人书。家里没钱买,我平时就捡碎铜乱铁和牙膏皮卖钱。凑个一两角钱就可以买一两本小人书,自己看完了就去和别人交换着看。每到暑假,我就和小伙伴们到野外去割青草卖给生产队喂牲口。虽然一斤青草才卖一分钱,但一个暑假下来,也能卖个一两块钱。当然这些钱不能都买小人书,而是先买够了作业本、铅笔之后,剩下的钱才能买几本小人书。所以那个时候能经常看小人书,就感到很满足、很幸福了。

上高中后,就想着好好学习,毕业后能考上大学,将来能有个好工作,能多挣点钱。那种向往的心情是幸福的,同时也成了我学习的动力。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文革”,刹那间打破了我们三届高中生的大学梦。我们全都被分配到乡下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那时候吃不饱,住不好,辛辛苦苦干了一年,扣除口粮款,男知青每人才分到手20多块钱。生活的艰难,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学会了苦中取乐。劳动之余,农闲时节,我们就抓紧时间读书学习,自学科学知识,找“禁书”看,借“手抄本”,成了知青们生活的一大乐趣。那时候,天天能有好书看,就感到很满足、很幸福了。

后来招工进厂当上了工人,虽然天天与搬子、钳子、螺丝刀打交道,感到枯燥无味,但业余时间我爱上了写作,而且一发而不可收。在这个工厂做工期间,我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发表了第一首诗,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并为工厂的文艺宣传队创作了许多文艺节目。那时候,我觉得写文章、搞创作就是我最高兴的事情,特别是每当有文章发表、作品问世、节目获奖,我就感到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1980年代,我调入企业当上了管理干部,几年后又调入政府机关当上了公务员。虽然也踏踏实实地干了20年,最终评了个非领导职务副科级,许多同事、朋友为我鸣不平,但当我认识到了问题的症结之后,便及时改变了对这件事情的态度。既然仕途无望,那就换个心志,在个人爱好上下功夫,工作之余在文学创作上多下下功夫。果然不出所料,1990年代以后,我的文章、作品不但在本地区日晚报大量发表,在《辽宁日报》及其他省级报刊也时有发表,而且在《工人日报》《中国妇女报》等国家级报刊也有文章发表。其实,这一时期我的幸福感比任何一个时期都强烈。

现在退休了,虽不曾功成名就,也没有名车豪宅可炫耀,但生活是平静的、幸福的。在退休后的9年时间里,我参加了《开原市志》的编撰,与人合作编写了《开原高中志》,并出版了《娄荫池散文选》《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两本散文集,其中《娄荫池散文选》被《辽宁老年报》评为三等奖,并于2009年加入了辽宁省作家协会。一想到这些,我就兴高采烈,我就幸福满满。

如果人们在所有的事情面前,都能以快乐的心态去面对,那么无论事情如何糟糕,心情也照样可以快乐的。其实,快乐就是可以选择的心态。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收获什么样的心情。首先要满足自己身边的幸福最重要。不要去追求那太遥远的,本不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中的小快乐,虽然很廉价,甚至是不起眼的,但是这无须太劳神费力。这样的小快乐慢慢叠加起来,就有了货真价实的大幸福。